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一、群体的概述(一)群体的概念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
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就群体规模来看,群体可以小到同居一室的两个人,也可以大到民族、国家。
群体一旦形成,大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并要遵守相同的群体规,这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心理。
学校里的班风、校风往往就是学校群体心理的表现。
(二)群体的特征群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目标与规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规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成员在活动和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保证目标得以实现。
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校纪校规就是属于群体规性质的东西。
2.组织与沟通群体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
群体有首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和信息沟通网络。
沟通是群体产生后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群体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3.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任何群体都有一种反映群体目标和群体多数人价值观的心理和舆论倾向,正是这种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作用,使群体各成员形成归属感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的成员区别于其他成员的凝聚力。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
群体的目标、规、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属功能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
儿童和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
在他们进入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所喜欢和崇拜的对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和模仿。
当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和所属的群体时,会因认同而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
相应的,学校群体对学生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就明显,个体就愿意接受学校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
认同功能不仅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在的整体性,而且也使学校更容易实现其教育人、塑造人的目标。
3.支持功能当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时,个体就获得了一种支持的力量,就会增强其进一步努力的信心,成为其前进的动力。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从群体中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特别是那些学习与适应困难的学生更是需要这种支持与帮助。
因此,学校尤其是班级要充分发挥群体对个体的支持功能,对每一个学生从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给予关心与帮助,这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4.塑造功能上述群体对个体的归属、认同与支持功能其实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功能,即人才培养或人格塑造功能。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利用群体规、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力来教育和塑造人是其整个教育方法与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群体规(一)群体规的概念群体规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使成员知道,在什么情境下应该怎样行为,不应该怎样行为。
群体规包括正式规和非正式规两类。
正式规形成是在正式群体中,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与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结果。
而非正式规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
(二)群体规的形成首先研究社会规形成问题的是里夫。
他利用普通心理学所谓的游动现象的实验,揭示了群体规形成的过程。
游动现象的实验要求被试者在暗室中估计正前方出现的一个小的绿色光点在室来回游动的方向和距离。
事实上,暗室光点本身并不移动,但因缺少参照物,由于被试者自身的眼动而产生的知觉效应,这叫游动现象。
里夫通过这个实验说明:群体规是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从无到有;群体规比个体规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更大。
(三)群体规的功能可以说,没有群体规,共同活动就不可能进行。
群体规的心理功能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维系群体的功能群体规是一切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
群体的成员是根据规来互相认同的。
而且一个群体的规越标准化,其成员的活动就越协调,关系也越紧密,整个群体也越集中,也就越容易让人们感到它的存在。
反之,一个群体的规标准化程度越低,整个群体就越松散。
因此,没有群体就没有群体规,没有群体规也就没有群体。
2.评价标准的功能群体规就像一把尺子,摆在每个群体成员面前,约束着他们,使人们的认识、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了共同的看法和意见。
3.行为导向的功能群体规不仅约束着成员的认知和评价,还约束着成员的行为,对行为有定向作用。
群体规使成员了解,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应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4.惰性功能群体规也会使群体成员产生惰性,这是群体规消极的一面。
群体规是一种多数人的意见,要求成员行为趋于一致,它约束人的行为,就是为了把人的行为限制在一个中等水平上,既不能积极,也不能落后。
在规的限制下,人们往往把一些创造性行为看做是越轨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这些行为者往往受到打击和排斥,因而不利于群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四)学校群体规的意义与作用群体规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
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二是个人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和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群体规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向和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对教师来讲,要尽量利用规的力量来进行管理,调动班集体的力量,用群体意识、群体舆论来约束学生个体的行为。
群体规是我们通过好的纪律、班风、校风来培养学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根据。
在一个群体中创建并维持什么样的行为规是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极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
三、群体的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学校中班级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
有关的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而同学间经常产生摩擦、关系紧、凝聚力弱的班级,会使其成员灰心丧气,离心离德,不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依靠共同目标来聚合成员。
群体成员对某一目标的认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忠诚。
共同的忠诚是成员相互认同的基础。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感越高,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
群体缺乏共同目标,或成员不认同,群体就没有了将成员联系起来的灵魂,就没有凝聚力,就会涣散。
2.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
勒温、皮特和怀特的研究表明,式比专制式或放任式更有利于提高群体凝聚力。
式领导可以加强群体部的团结,受到成员爱戴的领导者就会成为群体团结的核心。
而专制式领导导致成员对领导者的依赖,同时群体成员之间关系不良,互相争吵,互相攻击。
3.群体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所谓目标结构指群体中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般存在三种目标结构,即竞争、合作和独立。
不同的目标结构采用的人际相互作用方式不同,产生对凝聚力的不同影响。
多伊奇等人关于合作竞争的研究结果显示,合作有利于增强凝聚力,而竞争会降低凝聚力。
奖励方式有两种,即个人奖励和群体奖励。
不同的奖励方式对群体成员的情绪和期望有不同的影响。
个人奖励有利于激励个人的积极性,但有离散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负面作用。
群体奖励有增强群体成员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密切关系的作用,当然,它的负面作用是可能导致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依赖感,个人努力不够。
从增强凝聚力来说,无疑合作是有利的。
4.外部影响当一个群体面临外部压力(如竞争对手的存在)或受到威胁(如表现不好会失去荣誉或受到惩罚)时,其部的凝聚力都会大增强。
因此群体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班级凝聚力的维持凝聚力的大小是班集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班级的凝聚力如何维持?首先,从维持班集体凝聚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尽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气氛。
其次,要帮助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参加丰富班级活动,使班集体成员有开放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以作为班级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四、非正式群体(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
正式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
如学校的班级就是正式群体。
而非正式群体则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也称作同伴群体、同辈群体、友伴群体等。
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课、课外联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的群体,它同样是影响学生态度、品德及个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除了有自发性和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两个主要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凝聚力强。
由于非正式群体是自愿结合产生的,成员之间有一定的思想或情感的基础,在活动中态度一致,感情共鸣能增加相互的认同感,增强服从群体目标的自觉性。
(2)群体有不成文的行为规,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制约作用甚大,产生极大的标准化倾向。
(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
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知无不言,很少有心理障碍,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反应迅速,而且成员反应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个体成员的反应具有代表性。
(4)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可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类型。
从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的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爱好型:以彼此共同的兴趣和嗜好为基础而形成的同伴团体。
利益型:以某种利益为基础而形成的同伴团体。
情感型:以相互间的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团体。
亲缘型: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团体。
(2)从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影响的角度,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积极型:学生结成的非正式群体所产生的作用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活动容及结果对学生学业成就及个人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