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第四章)刘震云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
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
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
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
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
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
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
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
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
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
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
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
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
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天尽头有一回声:“哎!”“找到了吗?”“找到了,小子!”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
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
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找到了。
”“在哪儿呢?”“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
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
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
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中,“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解析】【分析】(1)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
故选C。
(2)本题可以从以下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爹听说“我”要找《世界地理》这本书,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可见其爱子心切。
“我”担心爹没有自行车,走路太慢一时赶不回来,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可见其信心十足。
为了给“我”找书,爹走了一天一夜的路,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书讨回来送给儿子后,也没有休息一下,就往家里赶。
可见其坚强倔强。
(3)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说没有直接写老人路上的艰辛,而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写“我”和李爱莲等书的焦急心情,侧面写老人为了儿子寻书的急切心情,从而表达了老人爱子心切。
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同时,没有直接写老人的一路艰辛,也可以在文本中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故答案为:⑴C;⑵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⑶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
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又是一年春天侯发山那年我高三,有一天,妈告诉我,妗子①捎来信儿,让我周六去给她帮忙,刨树。
终于盼到周末,又要干活啊。
我把书包甩到沙发上,很不痛快。
还是到舅家去,我心里就更不愿意了。
舅家在小关南边的大山里,虎脑村,路也不好走,还要走好远。
有时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瘳得慌。
看到我一脸不高兴,妈说:“你舅,还有你表哥都不在家,难为你妗子了。
她有了难,轻易不来信,这次张了口,你就去吧。
”“妈,高三课程紧张,还有作业呢。
”我推辞道。
“你舅,还有你妗子,平时白疼你了。
不说别的,哪年少吃人家的核桃了?”妈恼了。
舅家的门前有条蜿蜒小路,路边长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核桃树。
核桃每年都结得嘟噜连串,从不空枝。
上小学时,一到星期天,就缠着爸妈到舅家去,害怕核桃长熟了,被表哥他们摘吃完。
稍微懂事了,知道核桃树是舅家的摇钱树,表哥表姐也很少吃,核桃都卖了,卖核桃的收入要维持全家人平时的一应开销。
再到核桃成熟的季节,即便有其他事,我也就不好意思去了。
不过,每到过年的时候,舅和妗子到镇上来卖核桃,总要留一些送到我家。
想到这里,我对妈说:“好吧,我明个去……”当时是春天,那个核桃树已经开花了。
一串串、绿绿的核桃花挂在枝头,像女孩的小辫子,在微风中轻盈地舞蹈,煞是好看。
妗子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忙抓把柴禾去给我煮荷包蛋。
我吃了荷包蛋,背上馒头跟着妗子去刨树。
等来到那棵大核桃树下,我愣住了:怎么刨这棵啊?听妈说,这棵核桃树一年结好几百斤核桃,有上千元的收入。
树又没干枯,怎么舍得刨啊?妗子也不说话,使劲抡起镬头,发狠地刨着。
“妗子……”我心里藏着多个问号,想弄清刨这棵树的原因,张开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妗子不说话,也没抬头。
“妗子,您咋啦?”我又叫了一声。
妗子扔掉馒头,抱着树干哭泣起来。
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安慰妗子。
没了这棵核桃树,等于妗子家的银行被盗了,她能不伤心吗?“瞧我这没出息样儿……村里要修水泥路,这棵树碍事,不刨掉不中。
”妗子朝我凄然一笑,细碎的泪珠如朝露般挂在她长长的睫毛上。
原来是这样。
我顺嘴说道:“赔偿多少钱?少了可不中!”“哪能这样说话?修路是为了咱自己方便,比起人家,咱,唉!”妗子说罢,摇了摇头。
我看着妗子,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妗子说:“李支书为了咱村,丢了在郑州每年上百万的生意。
为了修路,人家带头捐款。
还有在外办厂的苏家,头一次捐了8万,第二次捐了2万……”说罢,妗子又抡起钁头刨起来。
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