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听语言1、景别根据视距的远近,即摄影机与被摄物体间距离的远近不同,分为大小不同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也有更细致的分类,如:把远景又分为远景和大远景,把全景分为全景和大全景,把中景分为大中景和中近景,把特写分为特写和大特写。
远景:被摄人物或景处于画面空间的远处,在画幅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感受宏观态势与规模。
作用:远景画面有较大的空间容量,它主要表现自然环境、某种气氛、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大场景的群众活动场面。
远景中,人物降为次要位置,空间环境塑造上升到主要位置。
通过远景的描绘,作者寓景于情,创造自然的含蓄美和无限深远的意境。
全景:人物在画中的范围比远景增大,范围包括人物全身。
主体与环境的交融组合。
远景画面一般没有明确主体。
全景画面则不同,它主要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可以说,景的概念相对画面中的主题而言。
作用:全景的作用基本和远景的作用是相同的。
介绍环境、表现气氛,展示大幅度的动作,刻画人物与环境的联系。
中景:人物在画中的范围,包括头部至膝上和腰下部。
生动情节的展示。
作用:用的范围广泛,明晰地看到人物与人物半身的动作,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中景的最佳特色是以其生动的情节吸引观众。
在电视访谈、座谈、栏目主持人现场采访等镜头中,景别的运用基本上都是以中景为主。
中景缺乏表现力,较之近景、特写缺乏力度和强度,较之远景和全景,缺少意境和韵味。
近景:人物在画中的范围,包括头部至腰上和肩下。
重在神与态的表现。
画论上说:远取其势,近取其神。
作用:与中景相比较,近景开始把观众的注意力由人物动作、姿态、手势上引导到人物的神情表现上来。
所以近景的作用是介绍人物,展示人物面部表情、变化,利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及对事对人的情绪的反应。
特写:画中人物肩部以上的头部。
视距最近的镜头,用以突出刻画被拍摄的对象。
在视觉上起到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某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1、用来突出刻画人物,表现细微的令人不易觉察的心理活动和形体动作,如眼神的顾盼,嘴角的颤抖,手指的痉挛等,用以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极其微妙的变化。
2、强调物件细节。
如作安后扔掉的匕首,服毒后留遗留在桌上的药瓶等。
3、交代关键性的剧情。
2、角度:由视角的垂直变化分为:抑视、俯视、平视由视角的水平变化分为:正面、侧面、斜面拍摄高度的变化依据人们观察景物的视觉特点,一般分为平角度、仰角度、俯角度、顶俯角度拍摄四种形式。
平角度拍摄:摄影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个平摄角度合乎或接近于人们平常的视觉习惯和观察景物的特点。
生活中,正常人观看景物以平视为多,它可以给人正常的视觉感受,所以在日常摄影中或在一部电视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水平角度拍摄的。
仰角度拍摄:摄影机镜头处在正常水平线之下,从低处向上拍摄被摄体。
仰摄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有时也代表观众的主观视线,使画面中的被摄体有某种优越感,自然而然地给观众一种高大、向上、稳定、牢固、神圣、敬仰、胜利的感觉。
俯角度拍摄:摄影机镜头处在正常水平线之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如同人们站在高处向低处俯视一样。
强调被摄对象的地理位置、数量距离,能够使观众充分了解画面中特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间的地位感,使地面上景物在画面上充分展开,纵向线条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顶俯角度拍摄:摄影机镜头近似垂直于地面、位于被摄体上方的自上而下拍摄。
生活中人们观察景物,采取这个视点的不多见。
拍摄中,这个角度也不多用。
拍摄一些体育项目比赛,能较好地交待对峙双方的状态、运动员的位置、相互间的配合等。
正面拍摄:被摄对象的视线或建筑物的朝向与镜头视向相对即获得正面结构形式。
这样结构形式能够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它也常常作为突现物体外部特征的一个主要角度加以运用。
作用:可以很好地展示人物的横向线条和外部轮廓形式、细部的对称结构以及面部情感的微妙变化同时人物头部和胳膊形成三角构图给人稳定、和谐之感和对称、静态之美。
侧面拍摄:如果以正面角度拍摄,就人或物的视向而言,被摄对象的视线朝向与拍摄者成直角即九十度角时,通常称为侧面结构形式。
作用:这种角度主要表现为人和物的某种动势,被摄体的朝向与视线有焦点在画面一侧或在画面之外,所以有明显的方向性,被摄体轮廓特点十分鲜明。
在人物中景或多人物画面中,适合于表现人物间的情感交流,并能很好地表现某种情节或细节。
斜侧面拍摄:在由正面角度向侧面角度或侧面角度向正面角度水平移动时,出现了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角度,即斜侧面角度,它是在正面和侧面角度之间产生出来的。
作用:能弥补前两种结构形式中出现的不足,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消除画面的呆滞,形成画面中物体大、小的对比。
有利于表达空间透视感和物体立体感。
充分利用了画面对角线的容量,使一些延伸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得最长,有扩充和伸展空间的作用。
背面角度:被摄体背向镜头,人物轮廓线上升到造型的主要地位。
作用: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悬念效果。
背影能够微妙含蓄地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3运动:根据拍摄的方法,即摄影机移动与否,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
固定镜头:把摄影机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方位和角度对准被拍摄的主体后,不再变化。
推: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向前运动,或用变焦距离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短焦距逐渐调到长焦距部位。
画面范围越来越小。
能给观众视线前移的感觉。
人或物越来越近,而背景空间则越来越小。
拉: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向后运动,景物由近至远。
或采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长焦距部位逐渐调到短焦距部位。
画面范围越来越大。
其画面效果有视点后移的感觉。
背景空间越来越大。
摇:以点(摄影机机位不动)为轴心作上下左右旋转等弧形运动进行拍摄。
其画面效果如同人们在观察事物时身体不动,转动头部环顾四周的视觉效果。
摇的最大范围是360度。
移:与摇镜头不同,摇摄是以点为轴心,作弧线形运动;而移动摄影是以线(摄影机机位变化)为轨迹,随运动轨迹不间断地立体展示空间。
可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进行移动拍摄,形成伴随移动的视觉效果。
也可能在被摄体不动时,将摄影机架在某些运动器械上,使景物从画面中依次掠过,造成展示的视觉效果。
分为:横移和跟移两种。
横移为向左或向右移动。
跟移则向前或向后移动。
移动镜头可以使背景空间发生不断变化,造成一种流动感。
升降:使摄影器材造成摄影角度垂直方向的运动形式。
可把高、低处的环境或人物连续不断地展现出来。
展现更多的空间层次,表现环境与事件的规模。
运动镜头的作用1、展示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渲染和介绍剧情的环境气氛。
2、突出和强调情节的重点。
3、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内在联系。
4、处理节奏。
4、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主观镜头:表现人物的亲身感受,代表剧中人物的眼睛。
客观镜头:客观镜头是作者的叙述,代表作者的眼睛。
二、蒙太奇与长镜头蒙太奇:用分切的镜头,通过镜头组接(1+1=3)来叙事、刻画人物和表达思想。
代表人物:爱森斯坦长镜头:反对将镜头切碎,摄影机在一旁冷静地去观察记录。
通过一个镜头中的场面调度来叙事、刻画人物和表达思想。
代表人物:巴赞蒙太奇的优势1、形成镜头组接关系、能够鲜明、有力地表现戏剧性、制造冲突、表现故事、人物和思想。
2、形成镜头组接关系,有利表现特殊的电影时空关系3、能够使电影形成较快的节奏、这与今天人类的快节奏生活一致4、更加合乎一般观众、电影消费者的电影观赏习惯。
练习:“一个孩子看见树上有只鸟,他用弹弓把鸟打下来。
”试着分镜头。
1、全景,孩子走到树边,听见鸟叫,抬头。
2、近景,孩子抬头看。
3、特写,树枝上鸟叫。
4、中景,孩子拿起弹弓瞄准鸟射击5、近景,鸟中弹落下。
6、全景,鸟落地,孩子走过去拣起。
这是一般的分法,先交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然后再描写孩子与鸟的对峙。
此外,也可以先用特写交代鸟叫,然后表现孩子注视,掏弹弓,然后再用全景交代孩子与鸟的空间关系。
另外为了突出孩子用当弹弓瞄准鸟时聚精会神的紧张情绪,也可以反复对跳孩子与鸟的镜头。
对这一紧张时刻进行渲染。
长镜头的优势1、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感,使影片更加接近生活,使影片充满生活的魅力。
2、它使电影的影像减少了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痕迹,使影片更加自然,更加贴近观众。
3、它能够增加观众的参与意识。
5、不露技巧的技巧。
举例:《赎罪》、《俄罗斯方舟》《不夜城》《远大前程》《人类之子》二、轴线原则一、机位设置的轴线问题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或曲线。
它们所对应的称谓分别是方向轴线、运动轴线、关系轴线。
在进行机位设置和拍摄时,要遵守轴线规律,即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不论拍摄多少镜头,摄像机的机位和角度如何变化,镜头运动如何复杂,从画面看,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称之为“越轴”或“跳轴”。
越轴后的画面,被摄对象与前面所摄画面中主体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造成前后画面无法组接。
此时,如果硬性组接,就会使观众对所组接的画面空间关系产生视觉混乱。
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动作轴线”的作用就越明显,由“越轴”给观众造成的错觉也就越严重。
相同方向、相异方向都是形成空间统一感,不至于给学生造成错觉的保证,相反方向的连接会把空间关系搞乱。
例如,拍摄一组学生在校园路上行走,摄像的学生自己确定机位和轴线,先以轴线一侧拍摄一组镜头,然后拍一组在轴线另一侧的镜头,进行比较,会出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两画面组接后,将会使观众产生视觉混乱。
1. 方向轴线。
是指被摄对象静止不动的,即位置没有移动。
这样“轴线”就要根据各主体间的连线或主体到背景平面的垂直线来定,这就叫“方向轴线”。
以拍摄人物为例,被摄人物的直视线就是轴线,由他到对方连接起来的线也是轴线。
拍摄时,对于这个人或这两个人,要按照他们之间的“轴”线规律,在对话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连接起来就不会改变他们的视线。
如前一个镜头在对话轴线的一侧拍摄,后一个镜头在对话轴线的另一侧拍摄,就形成了“跳轴”,连接起来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混乱了。
例如,以校园内草坪为拍摄现场,两名学生谈话,拍摄的同学确定轴线后,拍摄两组镜头。
第一组镜头,先在轴线的一侧拍摄一个全景,在同一侧改变机位,拍摄一个中景,然后越过轴线,拍摄其中一个人物的特写。
第二组镜头,在轴线的一侧变换角度,拍摄一组全景→中景→特写的镜头。
进行组接后,将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
2. 运动轴线。
即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体,其运动方向构成主体的运动轴线。
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
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拍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不允许越到轴线的另一侧。
否则,就会产生“离轴”镜头,出现镜头方向上的矛盾,照成画面空间关系的混乱。
主体运动的速度越快,“轴线”的作用就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