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并重的必修专业课,主要以电影、电视作品为对象,结合丰富的实例,讲授如何理解视听语言的特性,分析视听语言的主要元素具体如何运用,并通过大量练习,基本掌握视听语言的思维和方法。
主要参考书:巴赞:《电影是什么?》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卡雷尔¡¤赖兹:《电影剪辑技巧》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宋杰:《视听语言¡ª¡ª影像与声音》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绪论一、人的视听感知特性1、视觉暂留原理由1826年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
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
2、似动现象指一种运动的幻觉3、心理补偿机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的断裂做出心理补偿,从而最终实现对电影、电视的欣赏。
二、影像:纪录性和幻觉性影像是通过摄影机等机械记录光波和声波的运动,来捕捉生活中的真实事物镜头与镜头在观众脑海中唤起一种幻觉,让观众根据自己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和视听感知经验,完成电影的叙事表意三、视听语言和视听思维1、视听语言(1)定义: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ª¡ª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
(2)以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现代电影的三种形态:A 艺术电影:真诚讲述人类普遍情感;开拓技巧形式;表达哲学观念B 商业娱乐电影:表现影像奇观;社会焦点问题;技巧只是附庸C 政治宣传的工具:宣传主旋律;表达政治举措、观念;种族和宗教电影。
(3)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广义的文化概念: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狭义的文化概念: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等2、视听语言的特性(1)电影和绘画运动的画,色彩有感染力,冷暖色调(2)电影和声音音画分离——对位(3)电影和戏剧二者关系很近,但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和对立。
(4)视听语言特性是一种信息沟通的符号编码方法,是复现、展示影像的中介环节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一般的语言学中由音调、字词、语素等构成元素、这些元素在视听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视听语言有强烈的象征、暗示等作用3、视听思维形象化的表现,即视听思维要求用视听影像来完成叙事,它们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影像对观众铺面而来,让观众在瞬间就能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不需要观众经历把抽象符号转译成具体表现内容的过程。
暗示也是其重要特征四、视听语言的形成史1、单镜头时期——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参与降到最低)2、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 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 电影特技3、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鲍特1904《火车大劫案》4、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5、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五、视听语言分析电影实例《阳光灿烂的日子》“跳水”段落第一章基础概念景别与构图一、影像的基本概念1、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物理学: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标准镜头:40-50毫米焦距;长焦距镜头:焦距大于50毫米;短焦距镜头:焦距小于40毫米毕业生长焦距镜头我的父亲母亲短焦距镜头拍摄: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摄取的一段画面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一系列画格)画格指电影拷贝上的一张张小照片, 宽与高比为4:3升格:摄影机速度超过每秒钟24个画格,慢镜头。
降格:若低于每秒钟24个画格速度进行拍摄,快镜头定格:由暗房洗印技术造成2、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角度焦距摄影机的运动照明色彩场面调度二、景别定义:镜头由于与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所摄取的不同范围的画面三大类:全景组、中景组、特写组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一)分类1、全景组:(1)远景(Long Shot,L.S.)空间范围最大的景别用于展示广阔的自然空间;表现群众场面;以量取胜,以势传情;产生特有的意境;可用做开篇或结尾(2)全景(Full Scene,简F.S.)指展现环境全貌、人物全体的景别,表现相对于局部的整体景观和场面具有描写、叙事功能,展示人物形象、动作、人物和空间环境的具体关系(3)基本特点:A 主要表现环境,表现人与景的关系;B 创造意境,为故事展开开创气氛;C 群众场面和大场面一般为高机位;局限性:①全景长度不能太短;②节奏缓慢,不善于表现运动;③表现演员的戏有舞台化的倾向2、中景组(1)中景(Medium Shot,简M.S.)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展示人物上肢的动作情形、人物的一般性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等;空间和整体被淡化(2)近景(Close Shot,简C.S.)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环境变得零碎、模糊,突出交流感(3)基本特点:A 数量最多,常规叙事手法景别B 全景与特写的过渡C 同时兼顾景与人,中庸局限性:①人景两难全②比较难产生感染力③难于左右观众注意力3、特写组特写镜头(Close Up,简C.U.),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人物头、肩部的镜头A.比较电影化、不正常,善于表现人的心理B.消除观众与人物间距离,产生认同、同情C.特写是一组镜头的重点D.特写善于表现细节和人物视点E.创造独特的视觉形象美国旧金山建筑,远景,近景,中景(二)景别的作用1、叙事,不同景别的组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影片《巴顿将军》的开场2、抒发特定的情感,表现特定的视角《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开端3、决定了影像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导演的风格如侯孝贤,基耶斯洛夫斯基(三)电影的景别观念:1、全景式电影客观写实,强调“环境”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如《小武》2、特写式电影主观化倾向强,视觉效果强烈,强调人的内心、人性如《战舰波将金号》三、构图电影是画面的艺术,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由景框、影像、构图三个要素组成。
电影构图和摄影构图是相通的1、画框,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入画”“出画”,画框是构图的基础,有时还构成隐喻“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2、构图(1)线条(2)几何形状(3)水平和垂直的关系(4)位置、重心、平衡(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对比(6)光影、颜色的变化3、关于构图布局构图布局主要是指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空间、均衡等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1)主体是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摄像师用语言表现主题思想,构成影视画面的主要部分。
(2)陪体也是画面的有机成分和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主要是陪衬、烘托、突出、解释和说明主体。
(3)前景是指影视画面中主体前面或靠近镜头的景物或人物,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和人物关系(4)后景指与前景相对应,在主体之后、背景之前的人物或景物。
(5)背景是可以看见的各层景物中的最后一层,是画面中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构图布局的章法三角形布局线条汇聚构图井字分割色块对比构图黄金分割四、电影构图1、特征:运动性整体性时空限制性现场性画幅固定2、内涵结合被拍摄对象(动态和静态的)和摄影造型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
是一个创作过程;是一种最终的视觉结果。
3、原则美学原则平衡原则变化原则动态构图原则4、主要样式(1)纪实风格强调影像忠实于现实,反对刻意追求和营造画面的形式美感,画面随意、松散,无规律可循(2)表现风格强调影像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内心感受的能力,反对机械地复制世界的影像,刻意追求形式美感,与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差别很大。
(3)“经典风格”界乎前两种风格之间,汲取二者的优势,避免二者的缺陷,力图将真实感和造型性完美结合,使观众觉得画面完全真实,同时又很精美。
5、影响电影构图的因素p5(1)人与物的位置关系前后景的焦点变化(2)固定镜头内的人与物的运动关系画面的上下边线¡ª¡ª二维空间的限制在固定画面中的运动¡ª¡ª画面的纵深空间(3)镜头的移动摄像机的机动性和能动性¡ª¡ª画面的性质用一个镜头完成由各种角度分切而组成的镜头段落。
6、电影构图的理论辨析(1)传统辨识和发展:电影是绘画静态-动态光的音乐节奏——抛开了实在的视觉形象,注重线条光影的混杂连接(2)综合艺术论者称银幕是画框构图(3)电影运动构图观电影是运动的艺术,在具体的时空中展现。
空间前后、左右、上下、距离时间前、后量度长、短速度快、慢视觉效果的四维空间+心理时空第二节角度角度分类角度的作用角度的造型功能关于机位角度角度决定着观众将从哪一个观察点去看待内容。
改变机位角度,就是把观众转移到了另一个观察点之上。
影响机位角度变化的因素有:机位角度被人为改变、被摄体旋转了角度;机位高度被人为改变、被摄体下降或提升¡¡位置、视点;视角是态度,焦距是心理距离摄影机拍摄时的观察点/视点。
即:构图时运用摄影机取景器观察、选择而确定的画面的拍摄位置。
p14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决定拍摄高度一、角度1、拍摄方向对于被摄体的角度正面、侧面、斜侧、背面(1)正面拍摄p16正前方拍摄,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线同一直线,主体处于画面中心,正面形象。
被摄主体和观众交流,亲切感;均衡、稳重、对称性;渲染庄严、隆重的气氛;强化对称美不宜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较呆板。
(缺少透视变化)(2) 侧面拍摄侧面方向,主要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正侧面(标准的90度夹角)和斜侧面。
正侧面拍摄的作用:突出人物的轮廓线条;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动作线”;有效地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线”。
只能表现出被摄主体的正侧面,空间透视感较弱;被摄主体与观众间缺乏交流。
斜侧拍摄既表现正面特征,又表现侧面部分特征。
鲜明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较好的透视效果过肩镜头交叉拍摄(3)背面拍摄从被摄对象的背后进行拍摄使主体视线前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画面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可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难以表现的心理状态。
2、拍摄高度将摄影机置于不同高度来拍摄景物(1) 平视角度摄像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的拍摄方式作用:画面平稳,不易变形,客观公正,与观众视觉经验相仿,易于被接受。
不足:在表现同一水平面上的景物时,空间效果易被压缩,不利于表现空间的透视感和层次感。
使用不当的平拍角度容易造成画面前景与背景的过分重叠 ,从而影响画面的层次感.《东京物语》(2)仰拍角度镜头低于被摄对象,仰视的角度地平线在画面处于下部或下部画外,净化背景;可以强调出被摄物体的高度和气势以及动作的视觉冲击力;常用于“写意”,可以表现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