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高三语文调研测试(第一次模拟)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1. (9分) (2016高二上·广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
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
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
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
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
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
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
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
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
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
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
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
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
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
“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
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
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
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
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
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
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
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
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 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
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 . 因为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所以谣最终才能成为谶。
C . 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 . 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时至今日,谣仍在,谶已无。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歌谣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 . 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 . 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成为谶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董仲舒将这种思维系统化,进而促成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 . 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 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 . 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谶纬之学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D . 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
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2. (12分) (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
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
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
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摘自《人民论坛网》人民智库研究员陈琳、贾晓芬)材料二: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
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
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
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
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
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
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
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冰点文库》)材料三: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
“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
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
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李林)(1)下列对材料一关于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公众在了解自身文化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差。
B . 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C . 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前景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D . 中国公众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豪感最强,最不自信的是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文化即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没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
B . 中国当代文化由于被通俗文化、美国文化等强势文化包围,缺乏足够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C .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基。
D . 当代青年只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如何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
3. (15分)(2018·枣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
她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绝境。
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
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