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哲学的主线,是哲人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及其教人如何认识世界。

不论其认识源于客观,还是源于主观;不论其认识能否反映客观实际,也不论其认识能否指导客观实践;一切认识总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的认识方法为核心。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涵。

不论何种哲学理论,包括唯物论、唯心论、宗教神学、本体论、存在论,也包括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等,都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不管是“观”,还是“论”,都是人的认识问题。

人的认识,是不能与他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环境相脱离的,人的认识必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和自然环境相统一、和劳动过程相统一。

哲学认识论的功能,不仅仅是笼统地告诉人们如何认知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如何科学地认识现实的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进而使人们释疑解惑而走出认知的现实的困境。

当然,认识不等于认识论。

但为什么说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呢?
首先,人的意识思维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人的主观思维原于客观实际(实践)并反映(认识)客观实际;思想(认识)见于行动(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再认识),指导实际工作或社会行动(再实践);形成知识或理论(深化认识),运用到改造自然和社会(强力实践),……。

这个认识过程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多个阶段性的,或者是不可穷尽的认识不完全过程。

这个认识过程,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哲人;不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学人。

哲人,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都是认识论者。

所谓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其哲理论的来源及其反映的不同就是了,核心都是一种哲理论的认识论问题而已。

第二、人的观点或行为一定是受人的认识所左右的。

人对事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

同时,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具有反作用,实践行为不断修正人对事物的认识。

人的行为改变着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又推进着人的认识的变化,两者是紧密地相互关联的。

第三,知识是行为的概括,行为是知识的反映。

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受制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

这种认知程度,来自个人对知识的累加。

知识的累加,有个人直接的感受记忆与行为经验的总结;有个人间接的学习积累与信息领受。

个人知识积累,包括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心得体会的深化,以及个人阅历和行为经验的反思总结的概括。

一般地说,有某种知识的人,就有某种行为的理论与方法;或者,人有某一类行为,就说明其有某一类知识。

第四,人的认识总是不完全的,存在着缺陷的。

关于这个观点,毛泽东和索罗斯各有自己的表述。

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很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要随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⑤(毛文-7-16)索罗斯认为,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

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

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成证伪的对象。

认识的不完全性和缺陷性,是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思维常态。

人的思维与事物之间必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无法完全融合的。

我们看事物常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和某个侧面,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全体和实质。

而且,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性和自觉或不自觉的排它性。

人对某一事物认知的时候,会受到这种差异性或排它性的干扰而变得含糊。

差异性,来自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不同属性,对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属性的不同认识是认识差异矛盾的主因。

排它性,来自个人的认知偏见或知识的局限性,认知偏见是人的主观片面性的主要表现,知识的局限性造成了人的行为局限性,由于人各自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社会实践以及在头脑中所贮存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不同,使人们看问题时各自得出了不相同的看法。

现实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时,纯粹不带有个人的丝毫主观性意见的人,是没有的。

由于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存在着缺陷性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为此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既知己,亦知彼,知多点,识多点,看透点,拿准点,尽其所能地使主观认识合乎客观实际,并能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然而人的认识,多数情况下是相信自己的直观直觉的,看到事物的侧面或认得事物的表象或遇到道听途说,就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是人们常有的事。

第五,人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包括人自身。

宇宙广褒无垠,自然界物象无穷,人类乃其中的一员,人的认识永无尽期,大如宇宙和自然界是如此,小如人自身亦是如此。

以人
为例,人能思维,但思维(意识)不光是人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因为一些动物也是可以有记忆意识的。

然而人不仅有记忆意识,还有思想意识。

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脑运动能够生产思想意识,形成人独有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来指导人的行为。

人脑的思想意识阶段就是人的思维运动进入了认识阶段。

这个认识阶段的功能,就是加工制造思想并产生自觉的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自觉主观能动性,可以指导人的实践,进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并能深化认识。

但是,人能够认识人自身及其生命运动的全部吗?人的自身及其生命运动分为有形的身体性命与无形的精神意识两大部分。

特别是对人脑细胞的思维运动能够知道多少?对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情志又能够认识多少?即使是有些领域被人认识到了,但人是不能通过思维去达到控制和指挥自身的人脑和体内的脏器及其细胞的运动变化的。

人的认识只能永无止境地求索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部,却不能尽如人意地知道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部。

第六,哲学就是认识论,是关于认识领域的学问。

这是不逾的事实。

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只是不同的“认识本原”理论罢了。

只有认识论,才能把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学科联系起来,才能使哲学走上科学的道路。

为什么在自然科学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学,基本上已很少发生争论的时候,唯独只有哲学,仍然不休止地在进行着争辩呢?基本原因是不能正面回答“哲学是认识论”的问题。

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哲学也会因所谓唯物与唯心、物质与精神、人与神的争论,而不能够达成统一的认识。

这在哲学家们之间是这样,在宗教信仰和迷信者之间亦是这样。

可想而知,它给人类的认识领域所带来的是何等的混乱。

人类思维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观念上,在哲学理论上所得到的认知和见解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各自都坚持了自己的认识论观念。

无论哲学家们怎么用自己的观念价值吵了几千年的架,也无论他们仅仅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释世界的概念论,这都不足于说明哲学不能像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那样有一个发展的认识积累过程。

事实上,哲学和自然科学在认识方法论上是具有共性的,不能说自然科学揭示的具体事物的定律、定理等规定性理论是与哲学关于认识论的普遍性规律完全无关的,比如哲学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中受到普遍应用的。

哲学界有一派认为哲学是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对话,那当然是一种无需反证、无需量化、无需累积的认识论了。

我们希望能坚持哲学的科学品格,但要确立它的科学品格,就需要对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作出科学的界定。

然而哲人们各说各的,谁来界定?有人界定了,却是众哲不服。

比如,“信仰”之类、“理念”之类的东西,属不属于哲学呢?有的认为,此类东西如果属于哲学,那么哲学就与科学不沾边了。

迄至今日,世界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形式与内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更无什么规定的东西。

这完全是人类认识的主观性问题,实质上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应该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如果人类认识的主观性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哲学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哲学自身的认识问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