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临床检验基础知识点.

项目一任务1血液量:成人约占体重的6%~8%,平均血量5L左右。

pH:7.35~7.45比密:1.05~1.06渗透压:290~310mosm/Kg·H2O采血部位(1)手指采血:WHO推荐采取外周血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采血部位尖内侧优点:方便、获较多血量结果比较恒定缺点:与静脉血仍存在某些差异。

拇指、拇趾或足跟采血——半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完整处——严重烧伤者任务二白细胞检验计数计算WBC/L=N/4×10×106×20=N/20×109血涂片WBC密度与WBC的总数的关系WBC血涂片WBC个数/HP(4~7)×109/L 2~4(7~9)×109/L 4~6(10~12)×109/L 6~10(13~18)×109/L 10~124. 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3×109/L扩大计数范围、缩小稀释倍数>15×109/L增加稀释倍数、适当减少加血量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血膜厚薄分布不均的原因:厚: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薄:血滴小,角度小,推片速度慢分布不均: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瑞氏染色对于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的染色效果好,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能力略差吉姆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对细胞质着色能力较差WBC百分率(%)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六)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①大小不均②中毒颗粒③空泡形成④杜氏小体⑤退行性变⑥核棘突2.棒状小体(Auerbody)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胞核异常形态: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双核中性粒细胞胞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核左移多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可正常甚至减少。

①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②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严重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淋巴细胞计数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增多:⑴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⑵某些慢性感染:⑶肾移植术后:⑷LC性白血病: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⑴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变化。

I型浆细胞型→胞浆中含有小空泡或呈泡沬状。

II型单核细胞型→胞核不规则似单核。

III型未成熟细胞型→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

嗜酸性粒细胞1.生理变化:①劳动、饥饿、寒冷、精神刺激等嗜酸性粒细胞减低②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2.病理性变化: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5×109/L①寄生虫病:蛔虫、钩虫、绦虫等②过敏性疾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病因,嗜酸性粒细胞常(1~2)×109/L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肺炎等③某些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⑤.某些恶性肿瘤:胃癌、肺癌、结肠癌、何杰金淋巴瘤⑥.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⑦. 某些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传染病急性期:伤寒、副伤寒 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凝剂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任务三红细胞检查形态:无核,双凹圆盘形 平均直径7.2um 。

在高渗溶液中,皱缩呈锯齿形;在低渗溶液中,肿胀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成为影细胞。

【参考范围(range )】成年女性:(3.5~5.0)×1012/L 成年男性:(4.0~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1、病理性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水分丢失,有形成分相对增加, 绝对值没有发生变化绝对性增多:继发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等);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造血原料缺乏(缺铁贫、巨幼贫);红细胞破坏增加(溶贫);红细胞丢失过多 任务四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

HbA 成人主要血红蛋白 90%以上抗凝剂 原理 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EDTA 盐 与钙螯合血常规检查、Hct 、Plt 计数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肝素 阻止凝血酶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不与钙离子螯合 RBC 脆性试验、Hct 及细胞培养等 WBC 和Plt 计数、血涂片检查、凝血象检验 枸橼酸钠 与钙螯合血栓止血、血液保养液、红细胞沉降1:4 凝血功能 血细胞计数,Hct 草酸盐草酸根与血液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与血液比例1:9凝血检查HbA2成人次要血红蛋白2%-3%HbF胎儿血红蛋白2%以下Hb主要存在形式HbO2(二)Hb的测定:ICSH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HiCN)1.原理:Hb是色素蛋白,在血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利用高铁氰化钾将Hb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可与CNˉ结合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换算成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方法学评价(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优点:①操作简单、显色稳定,便于推广。

②转化液较稳定,易保存。

③除SHb外各Hb均可测读A后直接计数。

④HiCN参考品可长期保存,便于质控。

缺点:①KCN剧毒,易污染环境,处理废液用次氯酸钠或氢氧化亚铁。

②不能测SHb,HbCO转化慢。

③遇高球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试剂混浊。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DS能破坏WBC,摩尔消光系数未定。

(3)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HbF不能转化,最大吸收峰在575nm。

(4)叠氮高铁Hb测定法:具有与HiCN法相似的优点,但仍存在试剂污染。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铵血红蛋白测定法:精密度、准确性略低。

4.参考值男:120~160g/L女: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任务5血细胞比容测定四、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体积全血中RBC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与RBC数量和平均体积有关。

(一)检测方法1.离心沉淀法:温氏法、微量法折射法RCF=1.118×10-5x有效离心半径(cm)×(r/min)22.血液分析仪法:(二)温氏法的试剂、器材和质量控制(四)参考值男:0.380~0.508女:0.335~0.450(五)临床意义1.HCT降低:①各种贫血②稀释血症2.HCT增高:①血浆丢失②RBC量增加任务6红细胞平均值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单位(fL)1fL= 10ˉ15L MCV=(Hct/RBC)×10-15fl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 单位(pg)1pg= 10-12g MCH=(Hb/RBC)×10-12pg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 MCHC=(Hb/Hct)MCV(fL) MCH(pg) MCHC(g/L)成人80-100 26-34 320-3601~3岁79-104 25-32 280-350新生儿86-120 27-36 250-370老年人81—103 27—35 310—363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MCV MCH MCHC 临床意义正常细胞性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大细胞性增高增高正常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吸收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降低降低正常慢性炎症、尿毒症小细胞低色素性降低降低降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慢性贫血任务7血小板计数胞体: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淡蓝色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的紫红色颗粒,无核,常3~5成群聚集成团寿命:7~14天(三)功能主要功能:1粘附、2聚集、3释放、4参与凝血、5血块收缩、/6血小板对纤溶的作用。

PLT/L=N×10×100×106=N×109【参考值】(100~300)×109/L 危急值<20×109/L【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①正常人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低,高原居民略高。

②妇女月经前低,月经后上升;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低。

③剧烈活动和饱餐后高、休息后恢复。

2.病理性变化:PLT数减低:①PLT生成障碍:AA、AL、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等②PLT破坏过多:ITP、脾亢③PLT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④PLT分布异常:脾肿大PLT数增多:先天性增多:PLT减少症、巨大PLT综合征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脾切后异常血小板形态1、大小异常①大血小板:d 4~7μm②小血小板:d <1.5μm2、形态异常:①血小板颗粒减少②血小板卫星现象③血小板“粘附”红细胞3、分布情况:正常成人血小板成簇或成团,散在少见血小板不聚集——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过度聚集——血小板增多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任务8血细胞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p70白细胞分类原理三分类:电阻抗法1电阻抗法:溶血处理后白细胞体积,区别小细胞群(L),中间细胞群(M、E、B)和大细胞群(N)2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计数联合白细胞分类计数过氧化物酶染色:活性E、N、M依次降低,L、B无活性3容量、电导、光散射(VCS)白细胞分类法,电阻抗法测量体积V,高频电磁针测量细胞内部结构电导C,光散射S区别细胞颗粒的结构和颗粒的质量1、电阻抗法(库尔特原理,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2、仪器将体积为35~450fL的血细胞,分为256个通道(channel)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