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个性心理特征与个体行为PPT课件
第3章个性心理特征与个体行为PPT课件
1.1 个性的含义
• 个性(Personality)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 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的总和。个性 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心理学概念,也称为人格。
• 心理过程的倾向性就是指个体的意识倾向性,主要体现为 一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 等。它表现出的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意识的倾向性。
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料:个性心理学
•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性。在心理学上,个性与人格 具有相同的内涵。个性的定义有很多种。沃特认为个性是 智慧、德行、气质、技能等个人品性的综合。詹姆士认为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自我又分为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 身体、财产、朋友),精神的自我(协调个性各组成部分 ),社会自我(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纯我。
2 气质与个体行为
气质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气质指的是个体的心 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这种特征会明显地表现在一 个人的言行的特点上。气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比 较重要的方面,一个人属什么样的气质类型主要 来源于天赋。气质在人的一生中比较稳定,气质 在心理学内容里也是最稳固的一个方面。
• 西方有三大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 义学派。他们的性格理论构成了个性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脉 络。
• 人本主义学派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马斯洛最大的理 论贡献是“需求层次论”和高峰体验论。罗杰斯关于心理 治疗和个性改变过程有很深的研究。
资料:个性心理学
•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埃里克森。他们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组成,本我与潜意识相对,遵守快乐原则,主要有性欲、 食欲、安全欲等生理欲望。自我是人意识到的部分,遵守 现实原则,及人的欲望的满足要符合社会规范以保护自己 不受侵害。超我是道德的我,遵守理想原则,是人格中促 使人完美、道德的部分。
• 该理论认为,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经历心理危机,一个健康 成长的个性需要顺利度过每个阶段的危机。
1.4.4 不成熟-成熟理论
• 美国耶鲁大学的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 ),在《个性和组织》中提出了不成熟一成熟理论。
•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个性心理上也 由不成熟日趋成熟。人所需要的东西,人所追求的目标, 也就决定于他的成熟程度。这一过程主要经历七个方面的 变化:
• 非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指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指一个人 的气质、能力和性格方面的特征。
1.2 个性的基本特征
• 社会性 个性有先天遗传的影响,但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的。 • 组合性
个性不是孤立的心理特征,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 合。 • 独特性 • 稳定性
个性虽然不是不能改变的,但是相对稳定。 • 倾向性 • 整体性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个体行为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要
1 个性概述 2 气质与个体行为 3 性格与个体行为 4 能力与个体行为
1 个性概述
有效的管理必须注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个性 差异是指人们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 差异。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只有当个性与 工作相匹配时,才能取得满意的工作绩效。企业 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员工的个性差异,进行合适的 工作安排和区别的管理。
➢ 被动-----------------→主动(能动性) ➢ 依赖-----------------→独立(自主性) ➢ 少量的行为-----------→能做多种行为 ➢ 错误而浅薄的兴趣----→较深刻与较强的兴趣 ➢ 时间知觉性短--→时间知觉性较长(目光长远) ➢ 从属的地位-----------→平等或优越的地位 ➢ 不明白自我----------→明白自我,控制自我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 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认真分析学生个性, 。孔子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4 个性发展理论
• 群体动力场理论 • 内部工作模型理论 • 心理社会期理论 • 不成熟-成熟理论
1.4.1 群体动力场理论
• 如果能够捕捉到个性的各种特征,就可以预测个体未来的 行为。这是德国心理学家列温(Kurt Lewin,1890~ 1947)的群体动力场理论。
•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等。他 们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性格是由后天学习形成的。生活 中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部分强化的条件反射,通过对反应动 作的强化,人们形成了惯常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性格。
1.3 个性的影响因素
• 遗传是物质基础 具体指那些受胚胎决定的因素,如身材、相貌、性别
、神经、骨骼肌肉、能量水平以及生物节律等等。这些方 面影响了人的体格、体质、力量、耐力、速度、秉性、灵 活性等气质性品质。 • 环境是重要因素
• 孩子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智力水平、个性、行为方式总有 某种程度的趋同,甚至收养的孩子都是如此。父母的职业 、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家族亲友社会关系等等都是 重要的环境因素。
1.4.3 心理社会期理论
•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E. H.Erickson)在 1950年提出了心理社会期理论,将人生全过程分为八个时 期,也就是个性发展的八阶段论。
例如: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习惯、社会经济基础、 文化教育背景、人际关系、群体规模以及个人体验等。 • 教育起主导作用
• 个体实践是内因
案例: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其公式如下: B = F ( P ․ E )
B:behavior P:personality
F:function E:environment
环境
个体行为
函数
个性
• 个体行为总是其个性和外部环境的函数。也就是说一个人 的个性决定他怎样去适应环境,将采取怎样的行为。
1.4.2 内部工作模型理论
• 该理论认为,儿童从与父母的接触中,根据父母的行为和 情绪表现,形成了一套与父母近似的内部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同样的情景出现时,儿童就会按照已有的模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