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第2章-第1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北师大版:第2章-第1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新课导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对于中国历史还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本节课分六个框目对先师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讲述。

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孔子的主要活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个大的方面“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其实就是对教材第一个框目“自幼勤奋好学”的处理。

本目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1)出身寒微,自强不息。

(2)勤奋好学,终成大才.第二个大的方面“孔子的主要活动”,主要涉及对教材第2—5目的处理.(1)兴办私学.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把握:①首创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③以“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④“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⑤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教学成果.(2)创立儒学.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正名”;二是“仁”的思想。

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从联系的角度进行讲授.①“正名”,就是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周礼,从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②“仁”,就是“以德治国”“克己复礼"。

(3)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不畏艰辛,周游列国13年,但终不得用。

此处教师应该点拨出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不利于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因此,其思想在当时得不到推广。

(4)整理古籍。

①首先知道孔子所整理的六部古籍;②其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六部经书的内容作大致了解;③教师点明孔子整理这些经书的深层次原因-—将其作为治国救民的重要工具;④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传承的角度,点拨“六书”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三个大的方面“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对孔子思想的定位与评价。

讲授时,应该以教材最后一目为基础,联系前两个部分的内容,综合审视孔子的一生,回顾其在教育、思想等方面的主张,对孔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处,建议教师引用曲阜孔子文化节等新颖材料来说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世界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以下四点:(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3)儒学思想具有世界影响.(4)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重点难点1。

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历史地位(重点)2.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重难点)自幼勤奋好学与兴办私学1。

自幼勤奋好学(1)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长大后为官之余抓紧时间学习。

(2)利用时机,认真学习周礼。

(3)善于抓住机会向他人学习。

2.兴办私学(1)授徒办学:兴办私学;后来做官从政、周游列国,均未停止授徒;晚年坚持办学。

(2)教育主张①教学原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②教学内容:礼、乐等“六艺”。

③教学方法:主张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强调要学思结合。

(3)历史影响:对当时和后世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创立儒学1.的时代。

2.内容(1)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以实现天下太平并长治久安。

(2)必须首先“正名”,只有通过道德教化,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3)思想的核心是“仁”。

①从“德”的角度来说就是“爱人”。

②从“礼”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是“克己复礼为仁”。

(4)主张“爱民”“富民"“教民”“化民"和“安民”.3.地位汉武帝时期之后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民”的工具。

周游列国与整理古籍1(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找到发挥自己政治才能的地方。

(2)经过:先到卫国,然后游历曹、宋、郑、陈、蔡等国,后来到楚国.(3)结果:周游列国13年,终不见用.2.整理古籍孔子晚年编订出《诗》《书》《礼》《乐》《易》《春秋》6部著作.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1。

地位(1)在汉武帝后,成为封建社会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2)在封建社会里,儒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儒学在中国周边国家广泛传播,传到西方也受到应有的重视。

2.态度(1)原因:进入近代社会,儒学不断受到批判和否定。

(2)态度:其内容虽有糟粕,更有精华,必须批判地继承。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脉。

2.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模式,并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深远。

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教育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从而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4.孔子的思想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对近代欧洲思想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影响,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鼓舞。

下列对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C.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得到推崇,故A项不正确;儒家思想体系也不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故B项也不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未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也不正确。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经后世发扬、改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故选D项.【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思路分析】(1)教育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评价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兴办私学,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出了一些今天仍然受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继承、整理和传播历史文化典籍。

(2)相同方法:阶级分析法、两分法。

不同结论:材料一:维护奴隶制的保守主义者,但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但也表现保守的一面。

(3)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看其对社会潮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一、选择题1.“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30岁的孔子()A.开办私学,聚徒讲学 B.步入政坛,政绩显赫C.周游列国,展示抱负D.整理典籍,专攻教育【解析】孔子50岁时步入政坛,后弃官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典籍,B、C、D三项的时间在孔子50岁之后。

【答案】A2.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孔子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因材施教【解析】鲁国季氏用天子的乐舞违反了周礼,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因此材料反映的孔子主张是克己复礼。

【答案】C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公平,采取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等举措。

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和原则中的(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启发式教学D.温故而知新【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只有贵族接受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答案】A4.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罔D.因材施教【解析】解题注意关键信息“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相矛盾,而“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相矛盾。

【答案】B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错误!错误!错误!材料二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

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请回答:(1)据图1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2)据图2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