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能强化课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背景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经过(三)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四)影响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1)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
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2)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五)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1.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整个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同时,出现了英、法、美、德等几个世界性大国。
3.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世纪下半期,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从而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4.对殖民地的争夺中英德矛盾最为尖锐,德国首先构筑同盟体系对付英法,从而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重兵对峙的局面。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
(一)建立背景1.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二)凡尔赛体系1.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3.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4.影响(1)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2)使欧洲和西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3)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
(三)华盛顿体系1.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影响(1)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2)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4)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五)国际联盟1.背景(1)一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国联盟约。
2.成立: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3.主要机构: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4.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5.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6.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7.活动(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2)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
(3)“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4)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8.评价(1)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未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六)《非战公约》的签订1.时间:1928年8月。
2.创始国及签订:美、德、法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3.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4.评价(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2)第一次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有一定进步意义。
(3)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七)凡尔赛体系脆弱性、不稳定性的原因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决定,一旦新的力量对比出现,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格局就必将被打破。
2.凡尔赛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固有的矛盾,甚至孕育了新的矛盾。
(1)和约对战败国惩罚性的掠夺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法、德之间。
(2)对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也必然会激化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3)巴黎和会策划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成为反苏战争司令部,导致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与仇视。
(4)分赃不均导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未来更大冲突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八)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1.不同点2.相同点:都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均由少数大国操纵;都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都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1.材料19世纪后期,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在斐迪南大公于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后,苛刻的条件便被送到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
不过,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
同样,奥匈帝国也有德国支持。
塞尔维亚战争(一战)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欧洲内部遭到摧残。
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
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7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等因素造成民族矛盾激化等方面回答。
第(2)问,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促使欧洲民族意识增强;历史因素造成的民族积怨难以调和;欧洲列强以“民族利益”为掩饰,争夺殖民地和霸权;巴尔干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宗教矛盾尖锐,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等因素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2)影响: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使欧洲整体实力削弱;欧洲人民的厌战和消极情绪,促使政府调整政策转变职能;对海外殖民地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幅减弱;改变了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
2.材料1916年7月1日,法国北部索姆河附近约24千米的战线上,英法军队开始与德军展开残酷的厮杀。
……壕沟战变得更加普遍,重机枪加壕沟极大地限臸了骑兵的能力,机械化的装甲部队开始得到发展并投入战场,还有坦克、机枪、火炮等新式武器登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均告失效。
索姆河战役中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兵力、武器,都是一战当中规模最大的。
索姆河战斗从7月爆发开始,几个月后进入秋季,气候条件开始大幅恶化,阴雨连绵导致道路泥泞不堪,战斗也开始渐渐平息。
到了11月,战事完全停止。
英法原本希望通过索姆河战役,为对德作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但英军此时其实仅前进了约11千米,他们未能如愿突破德军的防线。
巨大的死伤数据为战争冰冷地收尾。
参战各方共计超过100万人死伤。
在索姆河战役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英国伦敦主教理查德·查特斯(Richard Chartres)牧师说,它应该令人们共同努力走向友好和平,保证后代永远无须经历一战中士兵曾经面对过的这一切。
社会必须致力于寻找共识,拒绝“那些鼓吹仇恨和分裂的人”。
——摘编自《索姆河战役百年回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索姆河战役爆发的背景和特点。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
(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协约国和同盟国进入相持对臷阶段;据材料“英法原本希望通过索姆河战役,为对德作战夺取决定性的胜利”得出英法军队计划通过该战役突破德军西线防线,扭转战争局势;第二小问,据材料信息归纳。
第(2)问,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法作战计划的实施情况、人员的伤亡等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协约国和同盟国进入相持对峙阶段;英法军队计划通过该战役突破德军西线防线,扭转战争局势。
特点:战争时间长;双方伤亡巨大;新式武器和作战方式得到运用;战争发展受天气因素影响。
(2)影响:战役并未实现英法作战计划;巨大的伤亡人数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加速了战争结束进程;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3.材料一(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