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评价——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第八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遵循评审意见
12
第二节 评价程序
评价范围——确定原则:
1、必须包括所有作用因子 (建设项目全过程、全部活动空间)
2、必须包括全部受影响受体 (受影响生态系统,可以阐明类型、组成、结构、 过程、特点)
3、必须包括所有影响 (直接的、间接的、显在的、潜在的)
13
第二节 评价程序
评价范围——考虑因素:
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层次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
的集合体。
群落:生活在某一地域中的 生态系
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统组成
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 统(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 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的系统。
植物 生物 动物
微生物
光、温 水分 非生物 氧、CO2 土壤及营 养物
第八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案例分析
1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人类的地球生物圈环境。
生态环境学

传统环境学
生物圈
生态学
水、气、土
生态环境
物化环境
●●
生活
空气质量
●●
质量
居住

美学
●●●
注: ■ / ●:长期 / 短期的不利影响
施工期
营运期

材机运

工 桥 料 械 输 绿 复涵
场 涵 运 作 行 化 垦边

输业使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期 / 短期的有利影响
8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4、关注特殊性问题 特殊的生态系统、生境、生态因子或特别需要保护
的生态目标,或因其有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在生态环 境保护中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9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方式
和影响程度,鉴别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措 施进行预防。
10
第二节 评价程序
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1、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
境功能的可持续性
2、贯彻执行政策和法规的要求:环境政策与法规,资源政策

与法规,社会经济政策与法规
3、遵循生态科学原理
4、强调针对性:针对具体建设项目,针对具体生态系统(生
1、建设项目:时空分布 2、生态系统:整体性要求、相关关系 3、敏感目标:保护范围与目标物要求 4、地理或水文等环境界域 5、技术可达性 6、行政管辖界域 7、工作需求:调查范围由大到小,影响距离由近及远
(含所有影响可及范围)
14
第二节 评价程序
评价范围确定:
1、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 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 1-2km,一般包括直接作用区、间接作用区和对照 区。
影响效应: 性质(正负?可逆?累积?)
程度(强度、长短…)
范围(直接、间接)
可能性
敏感目标
17
施工行为
前期
拆取
占迁弃路
地安土基
环境资源

生态
陆地植被


资源
陆栖动物


土质


物质
地面水文

资源
地面水质
●●
水土保持
●●
就业、劳务
■●●○
经济
■□●
社会 发展
旅游 农业
■●●
水利


土地利用
■□●
声学质量
3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特点: 运行:
结构的整体性 系统的开放性 区域分异性 动态变化性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调节反馈
生态系统
涵养水源,调节水文
保持土壤,防止侵蚀
防风固沙,防止沙化
环境功能:
改善气候,防灾减灾 平衡O2与CO2
净化大气和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景观,社会文化
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典型生态系统
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程度识别 18
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因子筛选
因子
参数
植被 生物多样性
保护物种 珍稀濒危种 特有物种 资源物种 系统整体性 系统生产力 系统稳定性
敏感目标
类型、面积、覆盖率、分布 植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 动物种及生境、种群、密度 种类、保护级别、分布与生境 珍稀度或濒危度 种类、种群、分布与生境、价值、公众关心度 种类、生产力、生境、动态 景观破碎度等 生物量、生物生长率 生物资源采补平衡、系统发展趋势、土壤侵蚀 气候恶化(大风日、干燥度等)、区域自然 灾害、外来物种 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地、景19观
自然 典 型 生 态 系 统 人工
陆地
森林 草原 荒漠
水域 城市
淡水 海洋 湿地
农业(半自然)
生态环评的第一步:明确评价对象类型
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1、保护系统整体性: 地域连续性(干线工程,生境切割) 物种多样性(物种灭绝,破坏稳定) 组成协调性(动物、植物协调生存和发展) 条件匹配性(土壤、水、植物)
态环境),针对具体影响和特点
5、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
11
第二节 评价程序
评价等级划分:
等级:根据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为三级
1级:全面深入评价,有很重要环境影响或敏感环 境问题
2级:有重点问题评价(或专题) 3级:一般问题,可分析确定 注意:一个项目只定一个级别
有多个影响点时,按级别最高的一个定级
2、对于道路、管线工程,评价范围可取沿线两侧200400m范围(重点区域要扩展)
15
第二节 评价程序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目的:鉴别拟建工程与潜在的生态受体之间的关键联 系,确保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方法:将拟建工程和受影响生态系统分解为各自的组 成部分,鉴别可能的交互作用,并寻求合适的表征因 子和参数。
3、注意:识别与筛选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文献查 阅、实地考察与咨询、访问)
16
第二节 评价程序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要点:
作用主体: 全面性(主、辅、配、公、环) (建设项目) 全过程(勘、选、设、施、运、闭、退) 作用特点(集中?长期?物理?…)
影响受体: 类型与组成(主导因子) (生态系统) 特点与状态(整体性、脆弱性) 敏感问题(限制因子、敏感目标…) 资源问题(经济意义、特色资源…)
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2、保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生态系统的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系统越稳定,
抗干扰能力越强,自调节能力也越强; 保持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
3、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 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 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 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 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