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生态
此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亦应视为 环境敏感区。
评价范围与评价期限
• 评价范围
(1)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 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 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2)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1、2、 3级评价项目的评价范围,一般分别不能小于8~30km, 2~8km和l~2km。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
三、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 1、级别与范围
➢ 生物量减少、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要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 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 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 荒漠化的量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 4.5t/公顷·a,正在发展的荒漠化为2.9—1.5t/公顷·a,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4—1.0t/公顷·a,严重荒漠化为 0.9—0.0t/公顷·a。
第 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介绍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 和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许多理论的方法需要不断完善。本章主要内容: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熟悉)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掌握) 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了解)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
• 1.生态环境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累积 性的特点,即生态系统在外力作用下,其变化起 初是不显著的,或不为知道,但当这种变化到一 定程度,就显然、突然、显著地和出人意料的结 果显示出来。
• 评价期限
(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 行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 目进行)。
• 案例分析
• 某新建公路,全长120公里,位于平原地区,路基宽度 28米,全线共有特大桥1座,大桥2座,中桥小桥60座, 涵洞310道;互通立交11处;分离立交14处,通道281 道,天桥9座,项目总投资为60亿元。 根据环评现状调查,公路沿线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 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也无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 的稀有动植物种群。公路经过区域为乡村,无大中型企 业,距公路中心线200米范围内村庄50个,学校5个, 在公路K100+70米处距公路中心线220米还有一乡镇 医院。
• 生态环境影响是具有区域性和流域性的特点,即 一地发生的生态恶化会殃及其它地区
• 生态环境影响是高度相关和综合性,生态因子之 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即不管影响到生态系统什么 因子,其影响效应是系统整体性的。
9-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狭义与广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19-1997)中的定义:生态影响评价 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 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 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美国Walter E. Westman的定义:通过许多 生物和生态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 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 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改造过的 系统,如农田和城市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术语
•略 • 问题:多度和频度的区别?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p243)
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地域的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生物组成的协调性、环境条件匹 配性。
根据以上资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 据。 2、若公路特大桥所跨为某水库,该水库为规划的生活饮用水地 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评价中应提出何种措施并说明理由。
《海洋环境保护法》
9、水产资源、水产养殖场、鱼蟹洄游通道
《海洋环境保护法》
10、海涂、海岸防护林、风景林、风景石、红树林、珊瑚礁 《海洋环境保护法》
11、水土资源、植被、(坡)荒地
《环境保护法》
12、崩塌滑坡危险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流易发区
《环境保护法》
13、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
《环境保护法》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的、县 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 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 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 区。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 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 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 地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 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敏感保护目标概括一切重要的、值得保护或需要保护的目标, 其中最主要的是法规已明确其保护地位的目标(表3-17)。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中,“敏感保护目标”可按下述依据判别:
表 3-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确定的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
依据法律
1、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环境保护法》
2、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
《环境保护法》
3、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
《环境保护法》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 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环境保护法》
5、人文遗迹、古树古木
《环境保护法》
6、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环境保护法》
7、自然景观
《环境保护法》
8、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滨海风景游览区
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关注特殊问题: 珍稀濒危生物生境、水源地、热
带雨林、原始森林、生态脆弱带 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西部干旱地区沙漠化
9-2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p245-246,看书5min)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附:技术工作程序图 (图.9-1)
➢ 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Ⅰ—Ⅱ范围内的变化,水 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Ⅰ—Ⅲ变为Ⅳ—Ⅴ。
➢ 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 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
➢ 敏感性:一方面是敏感区域,另一方面是敏感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1、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