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 - )
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 总则、工程和规划方案调查分析、 义、总则、工程和规划方案调查分析、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生态影响评价与 预测、生态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 预测、生态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生态 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 影响的防护、恢复及替代方案、结论和 附录(A-E) 附录
4、评价标准 、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 行业规范 地方环境规划 背景或本底值 类比标准 科学研究已经阐明的生态影响阈值
5.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
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则 对于道路,管线工程, 对于道路,管线工程,200-400m 对于1、 、 级评价项目以重要评价因子 对于 、2、3级评价项目以重要评价因子 受影响的方向作为扩展距离, 受影响的方向作为扩展距离,一般要大 于8~30km,2~8km,1~2km。 。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I~III范围内 范围内 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 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III 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 变为IV~V。 变为 。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土壤理化性质改 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 变指生产能力在该类型土地生产能力范围内; 理化性质恶化指由上一级别退化为较低的土地 生产能力级别。 生产能力级别。
1、生态环境调查
调查方法
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规定 现场调查
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层次
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功能的评价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资源的评价
评价类型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
2.1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
第六章生态影响评价
——非污染生态影响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 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 某区域环境的优劣, 某区域环境的优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或环境影 响评价参考标准, 响评价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或环境建设提供 基本依据。 基本依据。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直接生态影响 间接生态影响 累积生态影响 生态影响区域 生态监测 特殊生态敏感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般生态敏感区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地域分布的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环境条件的匹配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保护特殊性目标
保护重要生境 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脆弱带 保护生态安全区

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影响因素识别—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 影响因素识别 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 影响对象识别—对影响受体即自然环境的识别。 影响对象识别 对影响受体即自然环境的识别。 即自然环境的识别 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 (1)影响的性质:正负、可逆不可逆、长期短期、累积非 影响的性质:正负、可逆不可逆、长期短期、 累积 (2)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续 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 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重要生境识别
对应评价级别确定的几个概念
异质性: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 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 上的变异程度。 相对同质: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 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 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生物量的度量方法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 经典文献提供的地球上本系统的平均值进行量 算。 异质性程度变化的量算以历史上本系统的数值 为基础进行估算。 为基础进行估算。 区域环境的变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变化和空间 分布状况的变化。 分布状况的变化。
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 行分析与预测, 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 的策略和措施。 的策略和措施。
生态影响例子
物种栖息地被破坏 物种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物种减少、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 水土流失、沙漠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 植被覆盖率减少、 植被覆盖率减少、植被质量下降 土壤质量退化、 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 湖泊、河流干枯、老化、 湖泊、河流干枯、老化、断流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葫芦疯长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 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破坏 外来种入侵(福寿螺、飞机草) 外来种入侵(福寿螺、飞机草) 生态灾难:沙尘暴、泥石流、蝗灾、 生态灾难:沙尘暴、泥石流、蝗灾、害虫爆发
2、污染的生态效应评价
工程排放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2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 考虑植被覆盖率、群落退化程度、自我恢复能 力、土地适宜性等 按100分制给各特征赋值 分制给各特征赋值 生态系统质量按下式计算: 生态系统质量按下式计算:
EQ = ∑ Ai / N
i =1 N
值将生态系统分为5级 按EQ值将生态系统分为 级:100-70,69-50, 值将生态系统分为 , , 49-30,29-10,9-0 , ,
第四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在影响识别、 在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基础上进行 要注意全面性, 要注意全面性,包含全部影响 施工期需特别注重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必要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1、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将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类别 有无特别值得关注的荒地或自然景区 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冲击 估计损失的生态系统的总面积 估计生态累积效应和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1997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矿业、农业、林 业、牧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的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和海洋及海岸带开发。
2006年进行了修订
修订依据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总纲》 HJ/T130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行)》 HJ/T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 (试行 》
评价级别确定方法的说明
评价级别可作适当调整, 评价级别可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 超过一级,并需经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超过一级,并需经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荒漠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量3-4.5 t/ 荒漠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量 (ha·a),正在发展荒漠化1.5-2.9 t/(ha·a), ),正在发展荒漠化 ( ), ),正在发展荒漠化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1.0-1.4 t/(ha·a),严重荒 ),严重荒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 ( ), 漠化0.0-0.9 t/(ha·a)。 漠化 ( )。
3、工程调查与分析
工程调查
工程资料的收集; 工程资料的收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工程设计资料; 工程设计资料; 工程的平面图; 工程的平面图;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工程分析
(1)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 )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 (2)施工规划; )施工规划; (3)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 )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 (4)生态影响源强分析,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 )生态影响源强分析,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 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 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 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 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 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 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可定量者给出定量数据如 占地(耕地、湿地、林地)、植被破坏量、淹没面积、 )、植被破坏量 占地(耕地、湿地、林地)、植被破坏量、淹没面积、 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 (6)替代方案:工程选线、选址的合理性比较 )替代方案:工程选线、
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等级
生态环境调查与现状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第一节 概述
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 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 评价标准
1、基本概念
环境——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环境 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 生物圈 生态环境——生物圈 生物圈 生态环境 生态影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 生态影响 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 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益的或有害的作用。 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益的或有害的作用。根据影响对象可划分 为对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生物因子和气候、土壤、 为对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生物因子和气候、土壤、地 水文等非生物因子影响; 形、水文等非生物因子影响;根据影响性质可划分为有利影响和 有害影响;根据影响来源可划分为直接影响、 有害影响;根据影响来源可划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 根据影响后果可划分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响 ;根据影响后果可划分为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 包括: 包括:
直接作用区 间接作用区 对照区
中国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
两类项目: 两类项目:
大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矿山开采、 大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矿山开采、 大型水电站、港口建设等) 大型水电站、港口建设等) ● 工业建设项目和中小型资源开发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