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大冶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2个题,每题1.5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

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2.春秋时期祖先的历史一般只追溯到黄帝和炎帝,这与中原各国多为夏商周后裔有关,但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祖先的追溯已经超越了本族的局限,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人物出现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统治者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B.已能准确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C.诸子的历史记述没有史实背景D.文化追根和文化认同意识增强3.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

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

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

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

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4.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5.《六经》是我国重要的儒家文化经典。

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

这表明他们A. 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B. 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C. 治学研究存在重思想轻学术偏见D. 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6.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

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

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7.据记载,科举制在唐初有进士(诗赋)、明经(儒家经典)、明算(数学)、明法(法令)等科并行同考,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此变化A.反映了儒学统治地位确立B.说明科举较注重行政能力C.不利于实用性科技的发展D.体现了科举制的日益完善8.南朝刘宋时期,乡邑百姓出身的沈庆之官至侍中,都督南兖徐、兖三州军事;贫苦出身的戴法兴成了宋孝武帝的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专管朝廷内务;萧齐也任用寒人掌机要。

这反映出南朝时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C.门阀政治受到冲击D.中枢机构运作机制发生改变9.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

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A.抑制逃避赋役B.敦厚社会风俗C.严格管理户口D.维护伦理孝道10.史载,太宗时,中书省的主要职掌是起草诏书、发号施令和参谋决策,决定大政方针。

门下省的主要职责则是审核下行的诏敕,审批百司奏抄,处理日常庶政。

一般政务由尚书各司商量决定后,上报到门下省。

小事门下省审查通过后报皇帝“上闻”,大事则奏报皇帝批准。

由此可见,唐太宗时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行政效率明显提高C.确立了分层决策的机制D.君主专制受到制约11.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人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形响财政收支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1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13.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14.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

此现象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15.《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

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16.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

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

”材料现象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17.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作为中央派遣官的身份出现的,到了清代才真正实现了地方化.成为地方大吏。

督抚制度在内容上承袭了秦汉以来的近官出监地方的监察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与汉朝的分州监察的刺史制度和使者巡行制度、唐代节度使制度等都有着历史上的渊源。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督抚制度A.突出监察与行政分权要求B.继承发展了前朝政治制度C.顺应了君主专制强化诉求D.背离了中央集权发展趋向18.有专家认为,明清时期最为惊人的技术成就是凿井技术。

当时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钻头,对付不同的岩石,并能提取出岩心。

这使井深不断延长,可达四五百米,清代甚至打出了深达1千米的井。

此外还开凿了天然气井。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A.科技在某些领域仍先进B.科学技术仍然世界领先C.近代化因素在缓慢发展 D.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19.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这表明当时A.理学深刻影响士人言行B.中央监察机构名存实亡C.废丞相致权力运行失控D.君臣之间权力斗争激烈20.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21.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

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A.小农经济的特点B.传统技术的优势C.商品经济的发展D.明清社会的转型22.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B.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C.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23.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发的现存政权的动摇、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对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

”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B.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D.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4.有研究表明,中国在1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25. 1916年出生的山东边缘知识青年杜深如说,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成功,所以生在有总统的时代和有皇帝的时代没有什么大差池。

真的革命还是在欧战期间展开的”。

杜深如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新文化运动触及变革最深的层面B.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C.中国参加一战确立了大国的地位D.北洋军阀实施专制独裁统治26.图3为1912 - 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27.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

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B.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28.下图反映了1983-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B.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C.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D.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29.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

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监察制度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治清明追求B.监察制度保障了中央集权C.监察官选任演变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D.监察制度的变化是制约相权的理性措施30.古罗马曾发生过数次平民撤离运动,即平民们以一种和平方式离开罗马前往圣山。

下表为几次撤离运动的统计。

由此可见,古代罗马时间事件成果根据约法,设立平民保民官,他们有权否决任何官吏的行为,如果有公元前494年第一次撤离必要,他们可以停止任何法律的实施公元前471年第二次撤离贵族被迫再次让步,颁布法案:禁止设立不受申诉权限制的长官,违者人人可得而诛之并不受惩罚公元前449年第三次撤离公布《十二铜表法》,这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巨大胜利公元前342年第四次撤离立法禁止放债,违者以公犯论颁布法案,重申平民决定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公元前287年第五次撤离律效力A.法律渊源广泛B.司法实践丰富C.追求法律公平D.立法权限随意31.19世纪90年代,晚年的恩格斯谈到普选权时曾说:“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