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计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
这表明战国时期A. 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B. 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C. 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D. 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2.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
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
这表明A. 藩镇都是割据势力B. 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 藩镇延续唐朝统治D. 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佐官变正官,正官变虚衔,中朝官变外朝官,中央官变地方官,长官变为机关本位。
这一变化A. 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B. 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C. 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D. 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4.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
清代是编纂方志的鼎盛时期,无论修志的规模与次数,还是修志的数量与质量,都超过了以往各代。
清代重视方志的编纂A. 表明宗法观念源远流长B. 增强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C. 扩大了清廷的统治范围D. 有利于形成皇权至上观念5.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
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
可见,自然法A. 维护罗马现存政治经济制度B. 是罗马照搬希腊制度的例证C. 是罗马法中具有最高效力者D. 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与正义6.1857年,英国下院谴责政府,认为因“亚罗号”事件,英国炮轰广州的行为“非正义”,首相帕默斯顿对此回应,请求女王解散下院,进行大选,最终同情中国的大多数反对者丧失了议会的席位。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A.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B. 议会无权制约内阁首相C. 君主立宪制受到了严重挑战D.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7.陈晓律先生指出: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和黑格尔,就极力宣扬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德国人养成守纪律、重责任和服从权威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
材料中“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表现为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 各级官吏均由帝国皇帝任命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 帝国议会拥有最高的立法权8.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
这反映了A. 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B. 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C. 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D. 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9.下列是美国《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统计情况。
据此可知机构词汇1988年1993年百分变化“自由世界”112 67 -40% 华盛顿邮报“西方”36 87 +142%步现象C.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D. 东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抗呈现缓和10.《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戍王…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资。
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这说明秦A.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B. 奖励秦地大工商业者C. 统一促使商业兴盛D. 商业的发展尤为兴盛11.如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
”对此合理解释是A. 封建经济持续衰落B. 自然灾害的频发C. 封建赋税盘剥沉重D. 人口爆炸式增长12.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B. 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C. 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D. 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13.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
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
这表明A. 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 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C. 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D. 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14.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
“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
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A. 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B.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C. 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D. 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15.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表)。
这些数据反映出时间1840-1895年1895-1911年191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5-1949年C. 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D. 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16.以下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1960-1965年苏美两国的经济实力相当B. 1965-1970年苏联继续注重发展工业C. 1970-1975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D. 1975-1980年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新经济17.有学者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
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 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C. 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D. 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18.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
据此判断,“无为而治”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19.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A. 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B. 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C. 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D. 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20.马丁•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需的,没有它是不行的”,但购买无用的奢侈品,却“耗费了国家与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就不应该允许这种对外贸易的存在”。
马丁•路德的这些主张A. 体现了其建立民主政治的构想B. 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C. 说明其认为欧洲应该完成统一D. 极大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1.卢梭强调,社会公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将自身及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克服了私利的全体公民统一的公意意味着伦理对自然法的超越。
这说明社会公约的实质是A. 公民服从公共意志就是服从伦理B. 借助“主权在民”思想推翻专制政权C. 让渡部分权力建立民主共和政体D. 公民道德共同体代替人的自然状态22.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
该表最能说明时间工具经济要素的变动公元前4世纪铁器的使用家庭经济逐步形成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的普遍出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公司日益增多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自动控制系统问世C. 工具革新改变管理体制D. 科技进步创新生产组织23.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D. 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24.孙中山强调“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自然也“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洲人不会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汉族政权B. 推翻满族政权是因为满洲人阻碍革命C. 是狭隘的民族观,带有种族复仇色彩D. 以革命的形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25.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战略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诗词皆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
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之最接近的是A. B.C. D.第II卷(非选择题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材料一中国传统社会存在调解这一特殊的司法形式,它仅限于调解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
调解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官府调解,即行政长官主持对民事案件或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
二是官批民调,官府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认为情节轻微或认为事关亲族关系,不便公开传讯,即批令亲族人等加以调处,并将调处结果报告官府。
三是民间调解,争讼者找亲邻、族、乡保解决,不达官府,宗族等势力的调解有比官府更有利的地方。
调解的第一步是受理纠纷,其次对当事人进行训导,最后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
中国传统社会的调解都贯穿着大致相同的原则和精神,或以亲情、人情去打动双方当事人,使之忘却是非曲直,从而达到“息事宁人”之目的;或以儒家纲常伦理进行劝导,使当事人“重义轻利”,甚至“见义忘利”,从而不再为财货“细故”而相争讼,以达“道德教化”、安分守己之目的。
因为调解有利于减少诉讼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很重视,直到清末仍有以调解结案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