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一中2021届高三历史8月月考试题24.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C.防止殷商旧族叛乱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5.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
其做法旨在A.统一财政经济 B.打击王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 D.方便赋税征收26."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
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27.《明史·杨巍传》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
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
”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 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28.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
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
这反映了当时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29.1921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
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A.具有勇于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B.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C.西式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D.揭开了反思新文化的序幕30.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 B.发展资本主义 C.救亡图存D.反对专制统治31.1970年10月,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据此判断,美国A.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C.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D.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32.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体现出罗马法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33.19世纪60年代,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国王在议会的演说,国王下令将其逮捕,法庭以议员有豁免权为由将其释放。
国王又操纵议会剥夺了威尔克斯议员身份,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
这表明当时A.舆论监督的作用有限B.王权凌驾于议会之上C.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D.议员议政权无法保证34.1934年美国公共工程管理局规定:针对各个城市负责大型公共工程建设和运营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所负责的工程全部位于该城市的行政命令区划之内,那么,管理机构的官员不得由城市官员兼任,否则不能获得联邦拨款。
这一规定使联邦政府与纽约市政府发生了正面冲突,最终以罗斯福政府的让步落幕。
由此可知A.新政措施与地方利益不一致 B.地方政府抵制联邦权力扩张C.美国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D.“以工代赈”遭遇重大挫折35.1915年,查拉为达达主义下了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嚎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
下列西方美术作品符合达达主义审美情趣的是( )A.B.C.D.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材料一长城区域是我国质史上森林分布的重要地区,但从明代尤其永乐迁都之后,随着这一地区冶铁、釆木烧炭等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斧斤如雨,喊听震天”,导致明中后期许多地方“山场树木砍伐尽绝,以致今柴炭价贵”。
明朝政府一直对皇陵山脉、名山、边境执行禁伐政策,但很多时候对于盗砍边林树木者“沿边守备操防,不惟不能禁约.且索斧锯等钱,通同卖放。
”——摘编自暴鸿昌《明代长城区域的森林釆伐与禁伐》材料二中世纪时期,英格兰至少有400万英亩林地。
随着16-18世纪进步观念不断被英国人接受,砍伐森林被视为征服自然、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合理行为。
这一时期,英国森林覆盖率不断下滑,到1800年,英格兰与威尔士总共还有不超过200万英亩的林地。
1875年,议会下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新森林地区作为英格兰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应该加以保护。
187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森林法案》。
1878年《埃平森林法》的通过制止了对埃平森林的圈占,并在四年后对公众免费开放。
——摘编自李鸿美《崛起的代价:16-18世纪英国森林的变迁》材料三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面临严重的森林保护问题。
他决心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保护森林而奋斗。
他从国有森林中划定1.5亿英亩未出卖的森林,作为国家森林保留地,并把国家森林移交给农业部,下设森林局,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
1902年,国会通过“新地开垦法案”,规定从出卖国有土地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兴办灌溉工程,并为此成立开垦局。
罗斯福还创设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留地,50个以上的野鸟保护地。
——摘编自吴于盧、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明代长城地区与16-18世纪英国森林遭到破坏的各自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森林保护措施的特点。
(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为保护自然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10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中国历史上的形象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
赞美孔子上的形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78年底,安徽风阳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实行“大包千”而闻名海内外,进入21世纪该县再次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聚焦点,“当初分田到户时,土地分割过于细碎影响到农业生产,插秧抛种时,秧苗一不小心就会抛到別人家的地块上。
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机手不愿收割太小转不过弯的地块。
”2001年,小岗村七户农民自愿将八十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每亩每年五百元价格出租给江苏张家港市长江村,建立葡萄示范园。
如今,葡萄已成为小岗村的特色主导产业,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次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殷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小岗村实行“大包干”的影响。
(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推行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背景。
(6分)历史部分24.D【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西周的环形防线是由同姓诸侯国如“蔡、鲁、燕、晋”组成,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比较富庶且战略地位重要,故D正确;而“巩固分封宗法秩序、防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及防止殷商旧族叛乱”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BC错误。
25.C【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规定“三官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其目的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五铢钱的铸造与使用只是货币的统一,不能体现“统一财政经济”,A错误;B不是主旨;D与材料无关。
26.D【解析】三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物产丰富和经济的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D正确;材料一虽体现了长安有很多南方物品,但不能说明长安物资缺乏,排除A;材料二虽反映了江淮地区经济的发达,但不能说明江淮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B;材料三并没有反映扬州的富庶,而是江南地区成为京师的物资供应地,排除C。
故选D。
27.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内阁的设置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故D项正确,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不是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B项错误。
28.D【解析】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选项错误;B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于夸大,故B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C选项错误。
29.A【解析】北京大学在招生考试中的选材选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的做法体现了“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A正确; B不是材料主旨;C、D与材料无关。
30.C【解析】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共同目的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中体西用”和“民主与科学”,B项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马克思主义”,D项反对专制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均排除。
31.A【解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美国从来没有彻底改变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故排除B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1972年,故排除C项;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排除D项。
根据“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可知美国积极传递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