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1 至6 页,第Ⅱ卷(非选择题)7至12页,共12 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4.春秋时,郑国、晋国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铭刻于上并向民众公布。
孔子对此提出批评,坚持认为应该以礼乐教化百姓。
这反映出当时()A.礼徒具形式而没有约束力B.诸侯以严刑峻法维持统治C.以法治国被各国普遍认同D.新旧治国理念发生冲突25.“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
私威积而逆节之心作。
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伤必多矣。
”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A.镇压叛乱 B.察举人才 C.盐铁官营 D. 统一货币26.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
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27.《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28.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因此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这主要是因为二人()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C.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9.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开放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 自然经济的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 .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需求30.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研究(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渊源31. 1979年7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 .推行包产到户B .设立经济特区C .实行公私合营D 开展国企改革32. 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31,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C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33.1492年,哥伦布在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中意外地发现美洲。
美洲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B .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C .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34.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
威尼斯商人恐慌的原因是( )A .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 B.地中海传统商路中心地位可能丧失C .世界东方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D.世界金融中心将向亚洲转移35.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
其主要背景是( )A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B .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C.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中国传统市镇兴起于宋代。
其中,一部分是由原来作为各地基层军事据点的戌镇演变而来,或通过县城降格、集市升格、税务坊场改置、交通驿站升置等方式设置的,称为“镇市”,具有一定规模,且有正式建制;一部分是在临时性乡村墟市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稚为“草市”,大多规模有限。
到北宋中后期,市镇工商业已成为各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形态上开始呈现不同的特点。
形成了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港口市镇、消费型市镇等不同的发展类型。
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局限,城市的发展受阻,城市化的重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
明清时期城市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向以市镇为中心的农村地区转移和聚集。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历史透视》材料二:15世纪晚期,英国农村城镇的层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英国的农业条件并非最好,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区域,这种状况使得英国农村的商品交易相对发达,集市、市场和专业市场成为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位置和经济水平为众多市场城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中世纪时代以来,英国设立市场就有一项基本原则,即一个市场的谩立不能影响邻近市场的生存,这通常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在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一大批制造业城镇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工业城市的先驱,而农村小城镇不再仅仅局限于为邻近的乡村提供市场服务,而是致力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拓展城镇功能,增加社会服务功能。
专业市场城镇、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休闲城镇和滨海城镇成为17、18世纪城镇发展的新形式。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城镇体系及城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因素。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
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做题: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中华民国初期的学制系统由清末递嬗而来,而清末学制几乎完全抄自日本,当时已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战以来急剧变革的复杂局面。
整整一代接受过中西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族自新运动中,而他们共同的聚焦点便是教育。
19 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新学制主要采取了当时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中国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也造就出扬振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
——据王丽<温故壬戌学制》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壬戌学制》的历史意义。
(7分)4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分)(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4分)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19届10月月考答案(历史)一、选择题24.D 25.C 26.A 27.A 28.C 29.C 30.D 31.B 32.A 33.B 34.B 35.B①材料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城镇发展的因素(10分)。
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军事斗争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管理和重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15分)同:都受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都受到政府的管理;都形成了多种发展形式。
异:中国的市镇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更大,市镇并未推动大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英国更注重发展市镇的经济功能,市填的专业化水平高,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先驱,并为大型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英目奉行重商主义思想,民主法制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评析: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或出现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