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与变革

传统与变革

传统与变革【内容提要】教学模式的研究70年代肇始于美国,80年代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本文是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一个尝试。

研究者通过课堂观看和量的研究发觉,大学教学差不多上属于传统型教学;通过教师访谈和质的研究,传统型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操纵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得到了诠释与印证。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在教育教学观上,质的研究主张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学内容不是事先安排的固定体会和材料,而是师生在沟通和相互阻碍中的意义交流。

[3]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自身单维度的认知活动,它是包含师生作为人而具有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审美乐趣以及生活体会、文化知识诸方面系统的生命的交流。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主张一种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风格,提倡走进课堂和师生当中去采集最真实的数据。

同时质的研究也不忘对教育教学事实的制度、文化乃至意识形状背景做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改革的建议。

研究者正是在以上理论精神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的,本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要紧包括课堂观看、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Focusgroup、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方面。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应用Spss和Exel等统计工具对样本较大的课堂观看做一些定量的分析,以求在整体上对研究的主题有更好的把握;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正是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展趋势之一。

二、量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频数图为对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作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我们开发了课堂观看表,招募课堂观看员,对课堂观看员进行培训。

通过一个多月的课堂观看,我们回收了108份有效样本,并用Spss10.0和Exel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附图行为项目注:系列1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五个时刻段都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形。

系列2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四个时刻段以上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形。

行为项目从1-19分别表示:1、讲授2、板书3、老师提问4、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或练习5、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6、声象7、老师形体或实物演示8、讨论9、学生神入10、学生主动回答11、学生被动回答12、学生主动提问13、教师赞扬学生14、教师批判学生15、教师回答学生提问16、沉默17、窃窃私语18、纷乱19、布置作业。

在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中,我们定义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两个概念。

高频行为指在课堂的五个时刻段内,至少在四个时刻段内发生过的行为。

而低频行为则指在课堂的五个时刻段内只在一个时刻段或全然没有发生的行为。

从课堂行为发生频率图能够看出,19个行为项目中,“讲授”在五个时刻段都发生的频数比率为72.2%;在四个时刻段以上发生的频数比率为88.9%。

板书的频数比率分别为35.2%和49.1%。

说明在108份有效样本中,“讲授”在五个时刻段都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72.2%,在四个时刻段以上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88.9%。

由此可知,在一样的本科课堂中,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差不多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

其余的行为项目中,课堂教学行为频数比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象、学生神入和窃窃私语。

这些行为能够称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中频行为。

剩下的行为项目如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扬学生、教师批判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可称为低频行为。

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

三、传统型教学模式:一种分析框架依照乔以斯的经典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打算。

”[4]它是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模型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原型抽象为用符号、文字、图象来表示其结构、关系、状态、过程的简约化了的范型。

模式来自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原先事物表象的复现,而是通过思维上的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确实加工制作功夫,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了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可见,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它来自教学的实践体会,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指导,它是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抽象、提升的结果。

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乔以斯和韦尔将所有的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进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操纵四大类;[8]保罗·D·埃金等人把模式教学法分为着眼于认知进展的信息处理模式、着眼于态度和社会准则进展的模式以及着眼于心理运动能力进展的模式三大类,又将常用的信息处理模式概括为六种:归纳模式、演绎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塔巴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和萨奇曼探究模式。

[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依照本国的教学实践,概括地提出了“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再现—探究”五类(巴班斯基,1984年)。

[6]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风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采取宏观视野,试图查找到一种能够囊括一切教学模式的理性标准;另一个方向是立足本国实际,致力于从国内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大类教学模式或介绍国外现代教学模式的进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鉴Charles E 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

在《开放课堂教学》一书中,Charles 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如图[7]:附图依据Charles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把课堂观看中的108个有效样本在四个象限中的大致位置描述出来,得到的是如下的图形:附图从上图可知,在我们回收的108份样本当中,依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样本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这一象限内,有一小部分样本坐落在照本宣科型教学的象限内,只有专门少的几个样本处在放任自由型和开放型教学的象限内。

假如用相对光滑的曲线将四个象限中描点的外围连接起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重心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象限的“冬瓜图”。

据此判定,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差不多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四、质的研究:从教师访谈看大学的课堂教学量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对大学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我们真正地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课堂行为和教学观念的描述,才可能对“传统型教学”作出精巧的诠释。

质的研究的精神还预示着,我们在描述和诠释的同时,还应肩负起一个关键的使命,那确实是透过丰富的事实和意义,发觉存在于我们教学当中的问题。

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摸索。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学生的视角我们期望今后有机会另撰文分析。

我们在近两个月的时刻内,访谈了15位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

猎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操纵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从何而来?在教师访谈中,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是:您一样是如何上课的?一样采纳如何样的教学方法?您采纳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访谈录A:通常情形下,您是如何上课的?B:因为那个是本科生教学啊,研究生教学还能够宽松一点,然而本科生教学,那你的那个,备课得系统化,你必须得摸索,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晰,讲透。

A:您一样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B:确实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

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专门多。

”但“学生来上课,要紧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

”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阻碍,均以背诵、经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

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要紧是讲授法。

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确实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晰。

如此,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专门有意义的情况。

在谈到他们要紧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适应。

如“就我个人的适应,我上课要紧是讲授。

”“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伙儿差不多上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

”“传统确实是如此,包括我学习也是如此,我听老师的课也是如此讲的。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得我一直这么教。

”假如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明白受传统或适应阻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依照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适应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通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摸索”。

[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脱口而出地仿照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适应当中。

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制造性的堡垒。

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沉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缘故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蛮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爱好,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差不多上应用讲授法的缘故。

明显这当中差不多触及了我们那个教育体制的问题。

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打算,再到课堂、教师,如此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确实发生了吗?教师叙述一A:在课堂上您是如何和学生交流的?B:我一样,提问的情形专门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那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专门少?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专门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能够看得出来那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专门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假如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那显现了这种现象,你会可不能依照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因此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

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那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那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因此啦,那个地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往常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那个就要你,过去有专门多案例,然后你能够依照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先预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