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

“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

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

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

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

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

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

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

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
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

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

一、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
耒和耜(吕)
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像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

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
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亦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2]。

《易经·系辞》云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礼·含文嘉》云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

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如耕、耘、耔、耧、耜、耙、耦、耨、耞、耠、耡、耖……都与原始农具或农作有关。

又,根据汉画像砖的图形可以看出“耒”是一根尖头木棍,捆绑上一段短横梁。

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再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便于撬土、省力的曲柄。

两个尖头的耒,是先民选用自然两分叉的树枝来制作;把耒改进为有省力的曲柄,最初也是选用树枝适合的天然弯曲度。

发明农耕的古华夏各部族,最初翻耕土地的专门农具耒,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肇始工具。

据《考工记》所载,“耒”通高为6尺6寸(周制),合今4米左右。

汉代有学者以为耒耜为一物。

如东汉许慎以为耒为上部,耜为下部,但都属于木制。

而郑玄也以耒耜为一物之两部分,上为耒,下为耜,《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将耜看成刃口的专称。

今据《管子·海王》等文献看来,直到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

这个判断,也被出土的实物所证实。

《周礼》记载了制作木耜的过程,《地官·山虞》云“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

《易·系辞》曰“斵木为耜。

”《淮南子·泛率》曰“古者剡耜而耕。

”《后汉书·章帝纪》曰“耜其柄,耜其刃。


耜(吕)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到西周时仍为农民普遍使用。

《国语·周语》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句。

春秋战国时,继续沿用耒耜,《孟子·滕文公》云“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庄子·天下》曰“禹亲自操耜。

”《吕氏春秋·孟春纪》载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

耒耜是耕田的最早的尺度标准,有了耒耜的尺度,才有田垅、亩甽的划分,才可以设置灌溉的沟渠;在这些基础上,才有后来的“井田制”。

甽同“畎”,指田间的小沟。

甽垅相间,甽宽一尺(秦汉一尺等于0.231米,约当今0.694尺)。

《荀子·成相》云“举舜甽亩,任之天下。


《吕氏春秋·任地》载“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

”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

“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

而《考工记·匠人》则记载“耜广五寸”,看来,耜刃的宽度似因地而异。

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易经》《周礼》《世本》《国语》《孟子》《考工记》《管子》《庄子》《吕氏春秋》到汉代许慎、郑玄等,上千年间,有关古代农具的记载(据我个人浅见),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石锄、石犁”等完全石制的所谓“新石器”农具。

华夏远古农具名的用字,在东汉《说文》里面,部首多为木、禾、耒、金。

这有充分的道理(1)远古农具多为木制,既便是复式农具也离不了木;用人机工程学观点来解释古代的徒手木石工具现象,那就是与使用者身体结构尺寸相适应的(粗细、长短)木棍棒类器具,便于人体发力劳作;而相同尺寸的石头工具(如果能打制或磨制出来的话)则很笨重,人的体力不便于连续操作;人的力量能挥动的石头,尺寸又不适合手拿垦土使用。

所以,耕作农具以木制为多;或者木柄石刃。

(2)农具离不开农作物“禾”,所以农具名称用字又从“禾”;农具从“耒”部也从“禾”部,这反映出远古时代汉字的初创阶段,有的部落用“耒”造农具字,有的部落用“禾”造农具字,在后续的中华民族大融合里,两部的农具用字兼收并蓄。

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表示陶器的汉字部,有“缶”部字,也有“瓦”部字。

(3)许多农具是由古农具“耒”发展而来,“耒”是农具的鼻祖;这从汉字的“耒”部造字可以得到证明。

(4)金属(主要指铁器)发明之后,农具的刃部才大都利用铁制,“金”部的字出现较晚,在春秋战国以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