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清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有其路 循路识其真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是什么?
• 思路,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由此及 彼表达文章情感主旨的路径和脉络。即是 我们平常所讲的“怎么写”。 • 阅读时只有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 之间、段内各句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好 文章的行文思路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 即把握作者“为什么写”
如:《老屋》》《麦天》则交代描述的对象。
如:《阳关古道苍凉美》则将主题定向“苍凉美” 蕴藏其中。
根据各段中表明作者感受的关键语句等语言 标志和文章的标题《听松》,重新理清《听 松》的思路 :
1段:先写,今天“我”想去 “听松” 2-3段:然后写,童年“听松”体会到青松的生机勃 勃、 傲然挺立 4-5段:接着写,长大了走进城市浑浑噩噩,忘记童 年“听松”那种生机勃勃 6-10段 :再接着写,放下听筒,想象的“松涛”的 汹涌,感受到“摇荡乾坤的正气” 11-12段:最后,放下听筒,心在“听松”,想变成 “松”加入建设祖国的伟大呐喊中。
依据行文思路请概括本文的情感: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要像青松一样生机 勃勃,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挺立,像松一样 充满正气,响彻天地;要把个人的激情融入到这洪流 之中。
课堂练习: 写一写《雾》的行文思路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2分)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由雾的朦胧和遮蔽性, 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 美”加德满都的雾景。(2分)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2分)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2分)
• 9.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 的模糊的敬慕(2分)。②_文中通过三个 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 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2分);“我” 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2 分);“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分)。
• 11.衬托(2分)。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 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2分)。用作 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 “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2 分)。
指出下列答案存在的问题:
• 参考答案: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 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③为后文叙写 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与下面文段相 呼应。内容上:写出了自己想去中国任何一座上岗 听松,为下文写听松的事作铺垫。 不准确
理不清文章思路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1分)。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 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1分),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 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 分)。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照应标题(1分)。这篇文章采用了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2分)。
《雾》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案
文章有其路 循路识其 真
“精致源于精心、静心”。 如果我们在现代文阅读中能耐得住性子, 抓住写什么静心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就能 探寻到文章的主旨,答题也就避免了盲目 性。 如果我们写作文时,能切合标题精心去思 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能让我们的文章立 意高远。那么在高考的考场中我们就能稳 操胜券。
完成《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第二题
本文的情感:
由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在社会生活 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从而表达有时朦胧模糊的东西反 而更美,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 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理清文章思路重视三点:
• 1、抓标题明确文章写什么,探寻全文主旨。 • 2、抓关键词句,把握重点含义。 3、前后勾连,思考段与段,句语句之间 的关系。
• 1.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2分) • 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 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 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5分) • 2.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3分) • 3.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2分) • 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 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3分)
• 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说一说如何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以学案中《听松》 为例
1、抓作品中的标志
(1)段落之间的过渡句 (2)段落中富含哲理或意蕴深刻的语句 (3)段落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性 语句
思考:这些关键性词、句,作者往 往紧紧扣住什么来写的?
注意关注标题:
标题中往往交代了全文描述的对象,即文章 写的是什么,而文章的感情基调、观点态度 已蕴涵标题之中或与标题相关的关键性语句 子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