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中心句领悟思路写文章要有中心,许多课文都有表现主题的中心句,用它来提示、总结、暗示文章思路。

中心句对理清文章思路起导航作用,抓住了中心句,学生对课文的就有了立体感。

二、循题涉文,提示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做题眼或文眼。

对题眼的准确点拨,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会起到显著的作用。

三、剖析结构层次,再现作者思路1、解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思路2、加上小标题,有效地理解思路3、时间、地点、空间的转移,事物的归类等对理解文章思路也起着重要作用。

准确点拨对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也十分重要。

4、行文的总起,分承;总——分——总的结构点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四、精心设计板书,明晰文章思路板书设计应表达出作者的思路。

设计得当,表达准确,学生就会由范文开道,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语文鉴赏水平。

阅读文章要品出文章的内在美。

理清文章思路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整体感知,理出文章线索阅读文章,要力求对整篇材料准确把握,领会文章要旨。

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特别是叙事类文章,应把握写作顺序,理清叙事线索。

如《社戏》以时间为序,围绕去赵庄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回忆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重点写出了看社戏的一波三折和真切感受。

课文线索明晰,叙事清楚,景物描写细致逼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端午日》紧扣“端午日”,也以时间为序,课文按“争看划船-竞赶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着重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船的热闹、激烈的场面。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全文思路是: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这篇童话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深刻揭露了皇帝、大臣等众人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另外,《本命的回忆》、《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七颗钻石》等都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

《斜塔上的实验》构思巧妙,别具匠心,一反人物传记以时间为序的陈序,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迅速抓住读者,然后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最后再重点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

这样构思,清楚地介绍了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读起来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二、理清层次,体悟文章的情感倾向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就,都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

阅读文章,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从形象本身,从意境之中,从叙事说理之中,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打开门”为题眼,全文以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展开,按“议论文学、初识文学、打开文学”的顺序,逐层深入,使读者渐入佳境。

课文用散文诗般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鼓励青少年读者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繁星》开篇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点题,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等四个片段,表达了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夏》第一段总写夏天的特点,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写出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文章最后以赞美夏天而结束全篇。

《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名著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春》抓住春景的特点,层次分明的描绘春景。

全文以盼春开篇,然后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个方面绘春,最后以三个经典比喻句颂春作结。

《叫三声夸克》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有浅入深地介绍了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捕捉语言标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思路,这种思路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

阅读时,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出文章的思路。

这些语言标志、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如《繁星》开篇点题,突出“爱星天”;《夏》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了夏天的特点。

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来称赞船长而结束全文;《本命的回忆》、《济南的冬天》分别以本命之年忆往事、“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来点题结尾,回味无穷;《叫三声夸克》结束以“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呼应开头,也对前几个问题作形象概括。

另外《往事依依》、《社戏》等都有类似的写法。

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现代文阅读训练之“理清文章思路”金秋萍【摘要】:正【教学缘起】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答题无从下手,他们对文章的主要信息、主要观点和情感缺乏整体把握。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正确把握和各种题型的解答,归根究底,都可落在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正确梳理上。

本课是针对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而设计的。

不仅读议论性的文章应当这样读,读记叙性的文章也一样。

不仅读现代的文章需要从思路上着眼,读古代优秀的文章也需要。

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

游记并不是一边游着一边写,而是游完之后,想着游览的情景写的。

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他先想到小石潭所在的地方,想到逐渐走近小石潭的时候听见怎样的声音(闻水声,如鸣佩环),看见一些什么景物(潭边的石头和树木);然后继续想,走到潭边向潭里注视的时候看见怎样的景象(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接着想下去,看过潭里的游鱼之后,又抬起头来顺着潭岸向远处眺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近处、远处都观赏到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写坐在潭边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最后,游够了,该回去了,于是写回去,一直写到同游的人和作这篇游记。

显然,文章的结构组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游览时观察的顺序和写文章之前回想思索的顺序。

如果我们游了一个地方,只要游览的时候很细心地观察了,对每处景物的最突出的东西都留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只要写的时候把游览的过程和所得的印象都想清楚了,我想,我们也同样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有条有理而又清新生动的游记来。

文章的结构不是一件难事。

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日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

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

也不查字典。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个大意和梗概。

什么是大意和梗概呢?主要是这么几点:1.这篇文章主要地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3.文章里主要说了九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这第三点,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组织。

想这一遍是大有用处的。

读报纸刊物上的一般的文章,有时候只能读一遍,没有时间重读第二遍。

如果读一遍就丢在一边,往往印象模糊,稍过两天就忘了。

读过之后略微想一想,把上边说的那三点回味一下,印象就清楚多了,深刻多了。

这样才不白读,才能从中得到点什么。

倘若是一篇重要文章,是要好好学习的文章,读一遍,想一遍,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上边说的三点有了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再去细读,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合拍一些,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够更大些。

常见有的同志读文章,一上手就一字一句地抠起来,半天还不能读它一遍,一直读到头,所得的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扼要的印象;也有的同志,草草读过一遍之后,马上又回过头来重读,有时候读了两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个头绪。

我想,这种情形可能都是由于缺少想那一遍的缘故。

想一遍,这是个习惯问题。

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费时很少,往往只要几分钟,十来分钟就行.而收效很大。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1.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

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

2.求透。

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要查考工具书;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

要得出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得出分解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

3.求深。

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

我想,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于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思路不断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会有些办法了。

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如《挺进报》主要写了陈然、许晓轩两人围绕办报这一中心事件,从狱外到狱中展开了共产党人在特殊场合下的斗争。

阅读《爱的礼物》记叙文,回答问题。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花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

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

“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

”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