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天津法租界,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之一(另外三个是上海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
天津法租界基本位于现在天津和平区一带。
历史
设立
1861年6月2日,法国政府和清政府签定《天津紫竹林法国租界地条款》,划定法国租界,在英租界北邻确定了位置,面积为439亩。
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天津法租界内甚至没有任何法国机构,只有1个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宗教建筑合众会堂,法国在天津的主要活动就是位于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连法国领事馆都设在临近的宫北大街。
1870年6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外国侨民纷纷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开发经营。
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国
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时间内仍不见起色。
直到1880年代才开始着手进行市政建设。
扩张
天津法租界在历史上共有两次扩展。
1900年,天津法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今南京路),使该租界面积扩展了4倍,达到2360亩。
1916年,法租界向老西开扩张的行动引发天津市民的强烈抗议。
(老西开事件)繁盛
1900年以后,由于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时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国租界中的大片沼泽,使得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天津法租界的商务活动也趋于繁盛,民国初年,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兵变,华界的北门外大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遭到士兵抢劫、毁坏,华人商业大批转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内主要集中在杜总领事路(梨栈大街,今和平路)。
在中国北方传教的天主教会各大修会的账房—首善堂(遣使会,设在承德道21号)、崇德堂(耶稣会,在河北东南部献县等地传教,设在营口道20号)、普爱堂(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传教)以及立兴洋行(法国)、先农公司(英国)、仪品公司(比利时)等各国企业纷纷在这一带进行房地产投资,买地盖房出租。
[1]
1920年代,在法租界内的杜总领事路与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等商业设施,以及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众多整齐美观的西式建筑,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
当时,天津的中外上流社会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而劝业场一带则成为他们进行消费、娱乐的区域。
法租界东至海河,南沿宝土徒道(现在的营口道)与英租界相邻,西至小埝(现在的新兴路),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和日租界毗邻。
收回
1943年6月,汪精卫政府接收天津法租界。
1945年天津法租界被国民政府正式收回。
道路大法国路--解放北路(解放桥到营口道)
杜总领事路--和平路(锦州道至营口道)
葛公使路--滨江道(张自忠路至大沽北路段)
福煦将军路--滨江道(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
狄总领事路--哈尔滨道
萨工程师路--山西路
石教士路--黑龙江路
梅大夫路--辽宁路
德大夫路--河北路(锦州道至营口道段)
樊主教路--新华路(锦州道至营口道段)
圣路易路--营口道
甘领事路--南京路(营口道至锦州道段)
柏公使河坝--张自忠路(锦州道以东,大沽北路至解放北路段) 大法国河坝--张自忠路(解放北路至营口道段)
水师营路--赤峰道(张自忠路至解放北路段)
巴斯德路--赤峰道(解放北路至和平路段)
丰领事路--赤峰道(和平路至南京路段)
领事馆路--承德道
巴黎路--吉林路
七月十四日路--长春道(大沽路东)
—坡城路--河南路
狄米得城路--陕西路
霞飞路--花园路
克雷孟梭广场(PlaceClemenceau)--长春道,
紫竹林大街--大沽北路
金融
东方汇理银行
零售商业
劝业场,21号路(梨栈大街)。
房地产
娱乐业
渤海大楼
学校新学中学
法汉中学
医院
马大夫医院
宗教
西开若瑟天主堂天主教西开总堂
天主教紫竹林圣路易堂
卫理公会维斯理堂
伦敦会教堂
人物
张学良故居,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
吉鸿昌故居,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
庄乐峰故居,霞飞路(今花园路10号)。
吴景濂故居,樊主教路(今新华路文联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