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

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调查时间:2013.11.24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调查结果:(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

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

”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

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

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

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

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

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

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

同时,德国外交大臣也向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提交“租界节略”,其中声称,“中国通商口岸之友英国租界,或间有法国租界,已多年矣”。

“在中国之德商,因无本国租界,未免散居在他国租界内,几作英法寓客,所以德国商务相涉诸人,日夕盼自有本国租界也”。

因此,德国“应在相宜口岸商划租界”。

清政府随即迅速同意了德国划分租界的要求。

在天津,由直隶总督王文韶饬派的天津道任之骅和海关道李岷琛与德国驻天津领事司艮德于同年10月30日签订《天津租界合同》(《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

根据合同规定,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接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在紫竹林租界内与义和团及清军激战。

6月17日起,俄军、义和团与清军为争夺海河北岸的天津老龙头火车站而的血战升级。

在持续数十天的战斗中,俄国兵死伤惨重。

7月下旬,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俄军就抢占包括老龙头火车站在内与紫竹林租界隔海河相望的大片土地。

接着俄国军队曾在天津车站附近抵抗义和团及中国军队的攻击,保卫了外国的租界,并因而作出了牺牲。

因此,俄国政府对海河对岸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向海河下游越两英里的一片土地保留绝对的主权。

此事,赶到北京来愈列强议和的李鸿章正在继续推行联络俄国的方针。

在格尔思正式提出开辟天津俄租界的要求后,李鸿章就奏请朝廷允许俄国的要求:“臣查各国在天津均有租界,俄商独无,论理本觉偏枯。

今既来就范围,以礼乞请,自应允许,使彼心向我益坚”1906年10月19日,总署大臣敬信等便与林董订立《公立文凭》4款。

其中第一款规定,在中国添设的通商口岸中,“专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其管理道路以及稽查地面之权,专属该国领事”第3款,日本允许中国酌量向机器制造的货物抽税,以换取中国允许日本在天津等处设立专管租界。

(二)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都曾在天津租界海河东、西两岸形成了九国租界,德、日、俄、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英、美、法。

东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与法租界相连,南抵墙子河(现南京路),西至南门外大街,北起东南角闸口沿旭街(今和平路)两侧到福岛街(现多伦道)折向西。

意租界的道路:马可波罗路(民族路)但丁路(自由道)佛罗伦萨道(民生路) 的里雅斯德道(北安道) 桑朱利亚诺侯爵道(博爱道) 埃马诺卡洛托道(进步路),康特伽利娜道(光复道)营盘小马路(光明道)伊曼纽尔三世路、大马路(建国道)。

南临海河,北到京山铁路。

距离东火车站不远。

与市中心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隔河相望。

天津俄租界:以南,海河与大直沽村之间,直到小孙庄。

英美租界: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带。

东临海河,西到海光寺大道(现西康路),北面沿宝土徒道(现营口道)与天津法租界毗邻,南沿马场道到佟楼。

日租界:海光寺,许多抗日战士在此受到严酷的刑讯拷打致死。

现在原址重新建设改为天津血液病医院,只有海光寺这个地名还保留在天津地图上。

法租界:法租界东至海河,南沿宝土徒道(现在的营口道)与英租界相邻,西至小埝(现在的新兴路),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和日租界毗邻。

德租界:德租界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后占领了北洋西学学堂(今海河中学)、三义庄、桃园村一带,以及东楼、西楼附近,共占地四千二百余亩。

奥租界:位于海河、京山铁路与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之间,东面隔路(今北安道)与天津意租界相邻。

比租界:在俄租界以南,海河与大直沽村之间,直到小孙庄。

(三)租界对天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津租界开辟之后,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

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

天津租界除了影响天津城市风貌的改变之外,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由租界教会创办的学校、医院、报刊和杂志,代表着不同国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

但是它们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在近代天津迈向现代大都会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天津租界自开辟之后,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租界不仅促进了天津老城的城市建设、道路改造,其独特的风格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在改造后的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到了19世纪后期,曾与其他中国城市类似的天津,城市风貌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1888年11月3日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报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

并且装了路灯,使人畜都感到舒服,与此同时,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以来积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918年来过天津并被当时天津独特的城市空间与都市文化所感染,曾在其小说中写道:“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

”由于九国租界的建设与发展,天津租界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时间发展与风格式样分析,天津的租界建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0年-1919年时期的建筑呈现出中古复兴式时期的风格。

早期阶段的建筑活动主要是教堂、领事馆、住宅等,如1916年在法租界的罗曼式西开教堂,1907年建造的德国领事馆则具有日耳曼民居的建筑特征。

第二阶段,1919年-1930年时期的建筑呈现出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时期的风格。

1919年前后,北洋军阀、西方列强趁机加强在天津的实力。

大型银行、洋行、商场、旅馆及娱乐建筑、高级花园住宅随之相继出现。

大部分银行集中在英、法租界的中街上,采用西洋古典柱式形式,如建于1924年的英国麦加利银行,立面是两层高的爱奥尼克柱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

商业旅馆建筑集中在法租界劝业场一带,采用较多的折衷主义手法,如劝业场是古典复兴式的檐口及装饰,但门窗式样却比较活泼。

第三阶段,1930年-1945年时期呈现出摩登建筑时期的风格。

1930年以后受欧美摩登运动的影响,建筑师逐渐抛弃了古典式折衷的设计手法,代之以简洁、自由、富有体积感与雕塑感的摩登设计手法。

这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利华大楼、渤海大楼、中国大戏院。

截至2013年,关于天津租界建筑的研究已经引起建筑界广泛的关注。

各国租界的工部局都作为董事会下设相应电务、水道、卫生处等。

租界的市政导向促进了晚清乃至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和管理体系的设立与发展。

此后,由于民族实业家及外商不断投资市政和公用事业,使天津自来水、电灯、邮政事业等相继得到发展。

这些公用设施的创办以及相应的管理,对天津城市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推动作用,为天津形成近代化的城市提供了基本条件。

(四)旅游景点意式风情街:天津意式风情街(意大利风情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由河北区五经路、河北区博爱道、河北区胜利路、河北区建国道这四条河北区的道路合围起来的四方形地区统称为意大利风情区原意大利租界(意式风情街)现存完整的原汁原味有百年历史的欧洲建筑近200余栋。

内含河北区进步道、河北区民族路、河北区民主道、河北区民生路、河北区自由道、河北区光复道、河北区光明道等多条道路。

是意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内有梁启超、曹禺、张廷谔、曹锟、袁世凯、齐耀珊、张学铭、曾国藩家族、冯国璋、李叔同、汤玉麟、卢鹤绂、王卓然、刘髯公、程克、鲍贵卿、华世奎、易兆云、李廷玉、张鸣岐、李文田、章宗祥、孙良诚、倪嗣冲、段芝贵、王一民、王郅隆、黄郛、曹锐、卢木斋、郑诵先、黎元洪、安文忠、杨以德、齐耀琳、吕调元、靳云鹏、龚心湛等等多处中国的名人故居更留下了一代伟人民族英雄蔡锷将军的足迹,蔡锷将军与梁启超先生曾在这里商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大计。

天津意式风情街1998年底,作为海河综合开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了意大利风情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如《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白银帝国》《风声》《辛亥革命1911》《梅兰芳》《金粉世家》《大上海》《毒战》等等都是在天津河北区的意风区拍摄,而且更多的影视剧也将越来越多的在这里取景拍摄,不仅因为这里很美,更因为这里是有历史的地方。

西开教堂:西开教堂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又称老西开教堂、法国教堂。

西开教堂位于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坐西南朝东北。

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

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

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

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呈“品”字型,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

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