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茶文化及其比较一、中国茶文化(一)茶文化萌发期1.唐代煮茶法:(1)茶叶:煮茶法用茶广泛,无论是茶树鲜叶,还是经过加工制作的各类茶叶,均可用来煮饮唐朝,茶的四种形式:散茶、粗茶、末茶、饼茶。
(2)茶具:最初的茶具多与食具、酒具共用,如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东汉瓷器,有碗、杯、壶、盏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瓷茶具。
此后相当一个时期,茶具仍与食具共用,也出现了逐渐趋于专门化的趋势。
可以说饮茶的初级阶段,是茶具与食具共用及专用并存的阶段。
(3)煮饮法:茶与水混合,茶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煮,直至煮沸。
煮茶法简便易行,可酌情加盐、姜、椒、桂皮、橘皮等调饮,也可不加任何佐料清饮。
调饮盛行,清饮罕见,属后茶羹时代。
2.茶字的演变:荼、茶|、茗、槚、蔎、荈(二)茶文化成形期1.陆羽与《茶经》:(1)陆羽:字鸿渐,唐朝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曾号桑苎翁,又称竟陵子。
陆羽在继承前人煮茶法的基础上,并更加重视煮茶时发挥茶本身的真味,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有规范的煮茶方式。
为与此前的煮茶法相区别,也称之煎茶法。
(2)《茶经》的诞生:《茶经》被誉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第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
《茶经》奠定了陆羽的“茶圣”地位。
(3)《茶经》内容:《茶经》分上中下三卷,七千字,十部分。
卷上: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四之器,卷下: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2.唐、宋朝对茶的追捧(1)从煎茶到点茶:唐朝寺院种茶、饮茶成为习俗。
唐朝宫廷重视茶,饮茶是一种时尚。
茶具成为唐宫礼佛进献的贡品。
法门寺出土一整套茶具,反映了唐代宫廷饮茶之风的盛与奢。
点茶:是宋人在继承改革唐人品饮方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饮茶方法。
包括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一整套程序,其关键在于候汤和击拂,并出现了专用的击拂工具——茶筅。
另外,茶具更加精细,更加简洁。
中国历史上最热衷于茶道的皇帝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中着重讲述了点茶的方法和点茶中的问题。
(2)茶的竞争——斗茶:斗茶是从点茶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饮茶习俗。
始于五代,盛于宋元。
斗茶名曰斗,实际上就是一种评比茶的质量和点茶技艺的方式,并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俗。
斗茶的专用茶具之一是兔毫盏,其盏底小,壁斜,下狭上宽,茶汤易干,且便于香气发散。
盏口沿下1.5厘米~2厘米处有明显折痕,名为注汤线,亦称斗线,可以清楚地分别水痕的时间和“咬盏”的情况,以定夺胜负。
3.明清时,茶由煎、点改为瀹饮(1)茶具:瀹饮法多适合清饮,有利于品尝茶之真香、真味,使饮茶更具自然美。
瀹饮法刺激了中国陶器业的发展,特别是紫砂壶、瓷器的繁荣。
煎点茶所用的盏、碗不适用于散茶的瀹饮,相应地出现了茶壶,既使是茶碗也由黑色,变为淡雅的白瓷和青花瓷,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庭轩”。
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3)茶品:瀹饮法促进了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的品种不断增多,明代以炒青绿茶为主,兼有烘青、蒸青,清代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等,中国茶叶最终发展出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等上千全品种。
赏茶、闻香、观色、品味,成为品饮中国茶的四步曲。
中国茶品的丰富、茶具器型的丰富、品饮方式的丰富,构成了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日本茶文化1.永忠:日本茶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至平安初期。
因为最初把茶叶引入日本的是一位叫永忠(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侣。
770—781年遣唐,805年与最澄等人一起归国)的僧侣。
2.荣西:号明庵,于公元1168年乘商船来华。
他返回日本时,将茶种带回国,把茶种送给拇尾的明惠上人,教其种植,后来拇尾山的茶成了日本最珍贵的名茶——本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茶——非茶)。
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两卷,宣扬饮茶的益处。
自此日本习茶大行。
3.南浦昭明:南宋理宗开庆无年(1259)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浙江的径山寺求学,将在中国学到的点茶技艺以及文人僧侣常常举行的品茶论道的“径山茶晏”的仪式一同带到日本,成为日本寺院的一种严格的饮茶仪式。
他从径山寺带到日本的茶碗,称为“天目茶碗” ,在日本茶道中使用。
至今,在日本茶道表演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当年从中国带去的“天目茶碗”的踪影。
4.珠光:日本从南北朝(1336年,中国元末)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明朝),点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自室町中期以后,点茶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
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
5.千利休:室町末期,即16世纪,出现了一位对日本茶道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
千利休的茶道,集禅的精神、诗的风格于一体;茶道所使用的茶具,趋于俭朴,茶室也逐渐变小,最小的茶室只有一席半。
他一改过去的茶具与茶室的布置方法,简朴且具有艺术性。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三个主要流派,一直流传至今。
6.煎茶道: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自中国明代开始流行的叶茶瀹饮法传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文人学士中出现了模仿明代饮茶的热潮,日本人称之为“煎茶道”。
煎茶法的茶叶一般用蒸青类的玉露,将茶叶放入茶壶中用滚水冲泡,再倒入茶碗饮用。
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煎茶方式也相当普及。
三、韩国茶文化1.传茶入朝:六七世纪,新罗僧人为求佛法前往中国,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后回国。
在中国,他们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时(公元661),祭祖礼仪中,就有用茶作祭祀品。
2.新罗时期:新罗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
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
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3.高丽时期:高丽王朝时期,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
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
高丽时期(936-1392),是韩国饮茶的全盛时期,贵族及僧侣的生活中,茶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亦相当普遍。
当时全国有庆尚道6个茶区、全罗道28个茶区等共计35个茶产地。
当时的名茶有孺茶、龙团胜雪、雀舌茶、紫笋茶、灵芽茶、露芽茶、蜡面茶等。
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尚南道河东郡)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此即为俗称的“花开茶所”,所产茶叶滋味柔美浓稠有如孺儿吸吮的乳汁,所以称为“孺茶”。
4.草衣禅师:韩国茶道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是草衣禅师——张意洵(1786-1866年),通过40年的习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并将唐之百丈清规改编为《东茶颂》,建立韩国茶礼。
草衣禅师还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韩国尊为茶圣。
5.李朝时期:李朝(1392-1910)取代高丽之后,强调伦理儒学,提倡朱子之学,儒家思想对韩国茶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四、中日韩茶文化异同1.同:同根同源、悠久的历史、与宗教的关系、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核心——修身正道。
2.异:主体——茶的差异、表现形式的差异、生存的土壤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学诉求的差异、茶道的内核。
(一)禅宗与茶茶与宗教有着天然的联系:学禅讲究不吃不睡,僧侣们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往往靠饮茶来提神醒脑,因此,饮茶的习俗在寺院中越来越盛。
禅宗讲究“一日不禅,一日不食”,茶被认为是入禅的捷径。
怀海禅师——《百丈清规》的制定者,是禅宗中有名的禅师,百丈清规中有许多内容是与茶相关的。
现在我们常常提及的“茶禅一味”,其源头就是《百丈清规》。
禅宗对中日韩茶文化均有影响。
(二)茶道中的主体——“茶”不同1.中国:茶类型、品种丰富: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花茶等,历史悠久,名品繁多;散茶、饼茶,形状各异;2.日本:茶类单一:蒸青类为主,大体分为煎茶(散茶)、抹茶(抹茶粉);3.韩国:茶类繁杂:米、大麦等等皆可入茶。
(三)表现形式不同1.中国:茶道(艺)形式多样,不同茶类、不同地区、不同少数民族、不同身份均可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并产生出不同的茶道形式。
2.日本:抹茶道、煎茶道为主,各个流派区别严格,传承清晰3.韩国:茶礼多种多样,多与传统祭祀、礼仪相关,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生存与传播的方式不同1.中国茶文化:自下而上2.日本茶文化:自上而下3.韩国茶文化:自上而下(五)文化背景不同1.中国:儒释道。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道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中国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而多具有文人文化色彩:寄情山水,从重视术到重视心。
宋代斗茶、分茶、戏茶。
明代文人的怡情游戏。
茶与诗书画的不解之缘。
2.日本:禅宗+武士道。
日本茶道最为发展时期,正值日本的战国时代,千利休、津田宗及和今井宗久,合称茶道“三大宗匠”。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主张“和、敬、清、寂”,融合有大量禅宗哲理,对于日日征战,不知明日倒在何方的武将们来说,寂静的茶道仪式可以抚慰他们的心灵,使之暂时从尘世的烦扰中解脱,所以醉心茶道者比比皆是。
3.韩国:儒家中正思想。
韩国茶道除深受禅宗影响外,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烙印。
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韩国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韩国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的茶道精神。
在茶桌上,无君臣,父子,师徒之差异,茶杯总是从左传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须均匀,体现了追求中正的韩国茶道精神。
最早在茶道中提出中正思想的是草衣禅师。
在《东茶颂》中提出凡事不可过度,不可炫耀,不可偏激,不可消极。
这也是茶人修行中所要遵循的生活准则。
(六)美学追求不同1.中国:虚静之美: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
2.日本:枯寂之美: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
3.韩国:仪礼庄重之美(七)饮茶环境不同1.中国:雅室、山林、荒野。
皆可饮茶。
2.日本: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
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