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及其形成
摘要:家庭题材是巴金小说创作关注的焦点,他对题材的处理方式是像解剖麻雀那样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来探究社会问题。
文章分析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探讨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家庭题材;巴金小说;表现;形成
“家”一直是巴金的一个心理情结,浸透了爱恨交织、思之不尽的复杂情绪,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①。
他以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绘和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向垂死的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
巴金笔下的“家”深刻地指出了封建伦理制度及传统观念的弊端,提出了令人思索的社会命题,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②。
一、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的表现
(一)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摧残
“五四”以来,旧式封建大家庭日益解体,新式小家庭逐渐建立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传统的宗法家长制度逐渐动摇与崩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逐渐毁损与衰朽,传统的家庭文化教育方式受到挑战与冲击③。
巴金从不同角度对旧式大家庭崩溃的命运进行了探讨。
在巴金的创作世界里,明显地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充满矛盾的精神个性④。
从《激流三部曲》到《憩园》的创作,其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表面上看,贯穿其中的反封建主题并没有变化,但
是仔细地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内容却有较大的差异。
《激流三部曲》重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摧残。
作品中,作者完全站在青年人的立场上,按年龄来确定人物的道德面貌:青年一代代表着善良、正义和良知,而中老年一代则代表着丑恶、虚伪和无耻。
这两个集团的对抗,既是作者对年轻一代唱出的青春之歌,也是对家族制度的全面否定。
在这里,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丑恶的,而作为他们的代表人物,无论是蛮横专制的老太爷,还是腐化堕落的高克安、高克定之流,都体现了这种制度和文化的本质特点,他们成为作者极力攻击和批判的对象。
这两组人物呈现二元对立,从中可以看出作品的批判力量和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在这里,“家”代表着黑暗、腐朽和堕落,它与作者追求的理想对立。
(二)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彻底衰落
但是在巴金抗战时期创作的小说《憩园》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的描写,这部作品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彻底衰落。
小说通过一位作家重返故里、寄居憩园时的见闻和感受,向读者展示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的悲剧命运。
旧主人杨梦痴在狂缥滥赌中荡尽了祖上遗产,家门破落之后,被长子赶出家门,沦为乞丐。
长期的寄生生活,使他丧失了最起码的谋生能力,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只好以偷窃为生,最终身染重病死在监狱中。
新主人姚国栋又重蹈覆辙,靠父辈的遗产过着庸俗、懒散和奢侈的生活,在他们的娇惯和金钱的腐蚀下,其子姚小虎又变成蛮横邪恶
的纵垮子弟,最后因失教溺死江中。
作品中,作者把姚小虎作为杨梦痴的对应人物来写,让读者思考造成他们共同命运的深层根源。
《憩园》集中揭示了封建阶级本身所经历的人格堕落及其人性扭曲的过程,深入剖析了传统中国那种福荫后代、“长宜子孙”的大家庭模式,尤其写出了杨梦痴在不可挽回的堕落中流露出那不曾泯灭的良知,在更深层次上抨击了旧式大家庭腐蚀人性的弊端,表达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巴金深刻体会到了求索光明和自我完善的艰难,体会到了人的本质力量伸展的艰难,体会到了中国社会弃旧图新、走向变革的艰难⑤。
二、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创作思想的形成
(一)双重分裂的文化人格的影响
上世纪初,中国现代作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意识及现代道德情感,他们由封建家庭中勇敢地走出,然而却又不得不生存在弥漫着浓厚封建性空气的中国社会中,加上他们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自身真实地体现着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
现代知识分子因主客观原因,极易接受新思想,也更容易继承历史的精神遗产,造成他们痛苦的是他们无法摆脱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这样,他们普遍产生一种双重分裂的文化人格:在本我层面上,他们有自己的欲望,但在心理深层却依然倍守传统遗留下来的观念,这几乎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这种矛盾也成为巴金的思想特点,并构成了作者笔下人物复杂性格和心理的主要内容,由此产生了他作品深刻的内在矛盾。
对“家”的眷念,已深
深地渗透在巴金的作品中。
在《激流三部曲》中,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高觉新性格的弱点,又发现了其性格的普遍性,它已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其他“家”的成员身上,连叛逆者高觉慧也未能幸免。
巴金的早年家庭生活,是他创作的主要源泉,他一生所写的有关家的回忆性的文章也是非常之多,从中可以体味作者与家的深刻联系。
(二)作者自身现实生活的反映
巴金的家庭观念与家园意识发生的变化与个人的理性思考、情感经历相关⑥。
他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写进小说里面去。
巴金的家庭题材小说凝聚了作家少年时代在封建家庭中获得的种种生活印象与人生经验⑦。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家》。
其主人公觉慧就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塑造的,他的身世经历、性格都与作者有相似之处。
另外,《憩园》、《第四病室》等作品也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以上这些作品的确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而他的大多数作品则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体验等赋予某些人物,让那些人物更像活人。
再加上作家“不说谎”、“讲真话”、“与读者谈心”,就使他的全部作品都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作家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他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写作与作家的生活一致,他写人物的美学深度也“写得比较像活人”。
因此,他的创作包含了两个特点:忠于生活,忠于自己的真实情感。
巴金的作品感情充沛,作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保留地祖露在读者的面前,从他的创作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追
求光明的现代知识分子艰难复杂的心路历程,对于“家”的这种潜意识的眷念以及作家后来对这种情感的批判,也显示了作者磊落的人格。
巴金于抗战期间的两次回川经历,使他看到了国统区大后方人们对金钱的贪欲以及下层百姓的悲苦命运,所以他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又一变化是将人物放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在抗战时期的情感也趋于沉稳理智,失去了“激流”式的浪漫热情。
这时候他笔下的杨梦痴不仅仅是旧的家庭制度的牺牲品,更表现出作为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性,显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制约下人性困境的探索。
三、结束语
总之,巴金的小说主要表现了封建家庭牺牲者的罪恶及其木叶黄落的灭亡命运。
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使他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独特的生活经历又使他和“家”保持着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淡淡的思绪成为巴金作品的一股潜流在流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了复杂的面貌和内在的矛盾,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两者水乳交融,构成了巴金作品独特的审美韵味。
注释:①②③⑥栾慧:《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家园意识的变化》,《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第32页。
④邢少涛:《苦路行——论巴金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第19页。
⑤李斌:《论巴金小说创作的美学特征》,《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42页。
⑦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