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 菜畦(qí)宛转鉴(jiàn)赏消声匿迹B. 抽噎(yē)肥硕龟(jūn)裂至理名言C. 伫(zhù)立嘹亮贪婪(lán)气冲斗牛D. 甄(zhēn)别黄晕枯涸(hé)迥乎不同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⑴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了。
⑵金黄色的枇杷带着甜甜的诱惑,把园子里的枝枝杈杈了。
⑶黄瓜的绿藤、四季豆的青藤、葡萄的长藤,把瓜棚、豆架、篱笆了。
⑷一块块新做的秧田,被稻谷吐出的绿云了。
A. 装满爬满盖满挂满B. 装满挂满爬满盖满C. 盖满装满挂满爬满D. 挂满盖满装满爬满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B. 我们要认真地阅读那些经过几代读者考验的,经过时间老人筛选的中外文学名著。
C. 面对面交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时常与父母聊一聊自己的心事,心结也许就能解开。
D. 张晓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明朝那些事儿》、《曾国藩》、《哈利波特》……等几十本小说。
4.将下面句子组成文段,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
②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标志,这是肯定的。
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
④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⑤第一,因为杨柳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
A. ④①②③⑤B. ②④③①⑤C. ①②③④⑤D. ④③①⑤②“语文”在不同时代中的流变1904年,遵照清政府《奏定中学堂章程》,独立设科的“语文”含“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更要注重“文义”“文法”及“作文”,还要修习楷书、行书、小篆,语文教育的形态一开始就有点简装版“国学”的味道。
此时“语文”能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的大背景里颇为诡异地升帐登场,是“醉心欧化”“全盘西化”的一个结果。
“五四”时期改“国文”为“国语”时的“语文”,与民族国家建立有关。
当时的课程标准既包含了在语文教学中求得民族认同、开启民智的需要,也包含了新文学起步之初对自身发展的要求。
这时的中学教科书,流行采取社会问题设置单元。
“读经”已经废除,语文教学则凭借新“经”出现以让学生赶上前行的时代。
这种“语文”理念在宏大的叙事氛围中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因素,而同样不可忽视的语言训练并未得到科学的体现。
国人以学说为高、以求道为能,以工艺为末技的思想,造成语文课程不断与经学、与政治争地位,语文课倒向知识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
专重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文学的能力没得到适量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
建国初期,曾把“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
语言学和文学性质不同,前者是一门科学,后者是一门艺术。
可惜的是,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
汉语课同样存在问题,教学语法体系固然完备,却忽略了学生“能力养成”。
文学课和汉语课也没能结合起来。
也有人认为,一旦引入语法,语文课就变成外语课了。
的确,有些“美文”不用分析结构、语法,背诵下来就行,学生可以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此。
不过需要注意,和“外语教学”相对应的词,除了“文学教学”,还有“母语教学”。
这就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识字缀文【注】、运用语言等技能性训练。
毕竟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这主要是语文“人文性”所决定的任务,而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
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也需要文学教育,面对当下中学语文“文学性失落”的弊病,应当如何解决?在语文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注释】缀文:写文章,作文。
5.下列对1904年清朝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清政府颁布了《奏定中学堂章程》,从此独立开设“语文”这一门学科。
B. “语文”学习内容是古今文学流别、文风盛衰要略,文义、文法及作文。
C. 自“语文”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语文教育的形态就有点像简装版“国学”。
D. 在晚清“废虚文兴实学”大背景下出现的“语文”,是崇洋媚外的结果。
6.下列对“五四”时期“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正因为民族国家建立,“五四”时期将“国文”改为了“国语”。
B. “五四”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时兴用社会问题来设置单元。
C. 语文教学废旧立新,虽然具有时代气息,但却忽视了语言训练。
D. 语文表现出思想与技术训练的不平衡,未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
7.下列对建国后“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国初,以语言学和文学的性质不同为依据,将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独立学科,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都存在问题。
B. 文学课和汉语课各行其道,文学课被讲成繁琐的文学知识课、模式化的文学分析课,而汉语课则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养成”。
C. 文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从吟咏中体会无言的美。
因此,将美文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用对结构、语法进行分析。
D. 文学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由语文工具性决定,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
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8.下列画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富人病且死(将要)B. 不复有故态(原来的)C. 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D. 斥逐之(追赶)9.下列句中画线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逐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A. 如得灌园以就食B.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C. 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D. 尽以家财付孝基10.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B. 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 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D. 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1.填空。
(1),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4)最喜小儿亡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2.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其子丐于途。
(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3.2015年2月27日,武汉市成功当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为了进一步展示文明城市的风貌,为了让校园更文明,崇文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以“共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校“志愿者协会”准备组织一次志愿者活动,向大家征集活动建议。
请思考在共建文明校园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可以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四条建议,并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出来。
(要求:所提出的每一条建议应与“中学生”、“共建文明校园”和“行动”三个要素相符。
)放学回家的路上,你看见同学王睿闲来无事,以手指为画笔,在一辆路边停靠的私家车的车窗玻璃上作画,走近一看,只见他画了一只猪头,并在旁侧写下“猪头”等字样,于是你上前善意劝说道:“”(要求:字数100~120字)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14.一个人的阁楼王英①叶嘉莹①先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了很多年的中国古典文学。
她的很多学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但是现在叶先生也已经是八十四五岁的老人,已退休很多年了。
二〇〇八年的初夏,我和几位朋友慕名去拜访她,几个学习中文和新闻的朋友还筹划着为叶先生拍摄日常生活的短片。
叶先生退休之后,只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亚洲图书馆里,保留了一个很小的工作室,基本上每天还来图书馆上班。
亚洲图书馆是圆顶的木质建筑,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木质的小剧院,典雅秀美,但是里面的空间并不大,摆满了中文、日文、韩文等亚洲各国文字的书籍。
图书馆的二楼开辟出一小块地方,隔成教师的工作室,叶先生工作的地方就在这小小的阁楼之上。
一个夏天的正午,我们去拜访了这个小小的工作室,这个掩映于参天古木之中的小小阁楼。
身处其间的叶先生,就像是在小小阁楼上专注而单纯地做着自己喜爱的游戏的孩子。
②叶先生的工作室空间是令人惊叹的小,整个小屋还不足十平方米,屋里没有什么陈设,只有一个小书桌、一把椅子和一个书架。
坐在桌前,伸手便可以触到两边的墙壁。
四周的墙壁上都粘贴着她的备忘、读书笔记,还有新近列出的无数参考文献。
她总是很仔细地写下著作者、书籍的名称、出版的地点和时间。
她的文章全部是手写,用竖排的方格子本子,她还是习惯从右向左,写繁体的中文,字迹工整而娟秀。
拿起她的手稿来阅读,几乎很难看到涂改的地方。
她说,她下笔很谨慎,总是深思熟虑很久才会写下来。
亚洲图书馆照例是下午五点下班,她会从早晨开始,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傍晚,等工作人员都走了之后,她甚至还会留在这里继续阅读、继续创作。
很难想象,那样精雕细琢的文字,那样荡气回肠的古典诗文的赏析,那么多、那么多的著述,很多都是在这十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完成的;也很难想象,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会在这里,每天孤独地工作七八个小时,没有任何娱乐,也不借助任何电子设备,一个人,把文字静静地写在竖排的方格纸上。
③她依旧在温哥华的华人社区里面讲诗词,每个暑假都会讲一个假期,不收报酬,自己开车去。
讲台上,她一袭淡青色的纱衣,精神矍铄。
她依然习惯一边讲课,一边写字,不过是用签字笔写在老式的幻灯片上,然后打到大屏幕上给大家看。
她非常愿意吟诵诗词,用拖着长长的唱音的腔调。
她在得意处会微微地摇头微笑:“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②……”我想这应是她极爱的句子,因为每逢读到这里,她的声音总会略带着几分激扬。
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这样的情怀与情景,人生能有几回?④记得有一次聊天,她说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中国文化的感受,那样美好微妙的感情,那样曲折难言的情绪,大家都没有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