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启蒙运动笔记中古后期的法国:15世纪中期,进入君主专制时代。
传统大贵族(佩剑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穿袍贵族)构成了绝对王权的统治基础;16世纪开始资本的原始积累,采用国债制和包税制,这与英国的圈地运动不同;在宗教改革方面,16世纪20年代,路德派传入法国,40年代加尔文宗传入,其教徒被称为胡格诺,1562~1594年爆发长达30年的胡格诺战争,双方妥协,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信仰自由。
外交上,由于意大利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法国乘机发动战争对其侵略扩张,与西班牙发生冲突。
有鉴于此,马基雅维利写出《君主论》。
亨利四世之后是路易十三,再者是路易十四。
一。
18世纪的欧洲社会状况:三级制度:教士阶级:用祈祷为上帝服务(宗教是中世纪人们的第一需要);贵族阶级:用剑为上帝服务;第三等级:中产阶级(城市市民)和农民。
西欧英,法,荷三国中产阶级的发达:15世纪重商主义的盛行,城市市民通过经商活动发迹,而王权为了反对贵族分裂割据,与中产阶级勾联,中产阶级势力因此也得到王权的庇护。
而在中东欧,如德国,奥地利等,中产阶级势力则不是很强大,主要是充任政府文官。
具体说来:在英国:社会等级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
这是由她的历史所决定的,15世纪,爆发了红白玫瑰战争,这是一场贵族之间的冲突。
到1485年,玫瑰战争结束,建立了都铎王朝。
这时,大贵族势力已经削弱,而小贵族地产亦有限。
而众所周知,军队是等级制度最为森严的堡垒。
由于税收的困难,国家无法支撑庞大的常备军的开支费用,英国的国家机器在历史上也一度处于一种相当松散的状态,整个国家不太稳定,社会也比较缺少等级观念,其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较少受到国家与政府的干预或者鼓励,自由主义在这里兴起也并不是偶然的。
同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上下层流动也比较顺畅,事业成功的平民可以通过购买骑士券而接受国王授封而进入贵族阶层。
传统的土地贵族,在这时也逐渐改变生产和经营的方式,采用雇工剥削,生产则直接面向市场,他们慢慢地变成了资产阶级。
革命之后,这部分人取得了政权,表现尚为保守。
直到法国大革命之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渐开言路,实行议会改革,渐渐扩大选举权主体。
在荷兰:商业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选举权的获得依赖于相应的财产数额,统治的基础相对较为狭隘,封闭,属商业贵族统治。
在法国:旧贵族势力强大。
正如马克思所看到的那样,法国在政治上具有典型性。
从罗马帝国治下高卢典型的奴隶制度到后来典型的封建制度。
贵族与资产阶级,农民的矛盾非常尖锐,而王权也受到贵族分裂势力的威胁,这样,贵族就成为社会斗争的焦点。
而在中欧,则一直存在着对国家的崇拜,注重对国家机器的建设,因为历史上的遭遇(匈奴,突厥,蒙古铁骑的席卷)比较悲惨,民生凋敝,德意志曾爆发过诸侯之间的三十年战争。
普鲁士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为黑格尔所推崇,认为是理想的君主立宪制)。
欧洲农民状况:英国:18世纪时候已经无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或者说小农。
圈地运动导致小农阶层的消失。
而欧洲大陆则还基本上是农村社会。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认为:状况已好的农民因为征税法案的改革而导致生活要变坏,从而爆发了大革命,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农民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所致。
其实,整个十八世纪,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还是很有成绩的,农村制造业得到发展,家庭小手工业使农业与制造业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贫困,中产阶级也得到壮大;同时注意殖民地对母国的作用(对英国尤其是如此),法国作为一个大陆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个世纪法国人口激增,殖民地并没有消化这么多的剩余人口,人们只是从农村涌向城市。
宗教方面,路易十四取消南特敕令被历史证明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这种宗教专制使得加尔文教所汇集的社会精英纷纷逃离法国。
胡格诺认为:人只有事业有成,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这种新教伦理有利于技术和技艺的积累和发展(瑞士日内瓦钟表业的发展与此有关),清教徒所谓的“天职观念”。
二。
政治体制18世纪欧洲盛行绝对君主制。
(Absolutist Monarchy)。
绝对主义由十六世纪的让·博丹(J.Bodin )首先提出,主张君权神授,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的兴起。
民族国家的特点:1.世俗化,俗权至上,与中世纪神权至上大相径庭;2.政治上独立,不受外部政治势力干涉;3.统一,结束国内封建割据状态,消除了内战,有利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
路易十四时代,重视艺术,特别是戏剧,创办法兰西学院。
文艺复兴复古希腊之古,新古典主义复古罗马之古。
新古典主义文学特点:1。
拥护王权,赞美开明君主,抨击和嘲讽腐朽愚昧的教会势力,如《伪君子》;2。
标榜理性,认为情感要服从理性,爱情要服从政治;3。
形式,语言上强调严整,典雅,语言要纯正,主角一定要是贵族。
新古典主义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十年代,英雄主义,庄严而热烈的斗争激情。
1。
提倡庄严,重大的历史题材,将历史画奉为创作中心;2。
忽视艺术家的主观感情,认为”美”的理想就是”理性”的理想;3。
强调构图的完整性,反对片面的形式感4。
重线条而轻色彩。
关于绘画表现手法之线条与色彩的比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这样认为,事物的外形往往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在干燥的地区(如普罗旺斯和翡冷翠),线条占据主要地位(安格尔为代表),这样的绘画近似于雕塑,使人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对理性的追求。
而在潮湿的地方,如尼德兰,则注重色彩的美妙和细腻,在尼德兰,地平线上一无足观,空中永远飘着一层迷蒙的水汽,东西的轮廓被软化,经过晕染,显得模糊,在自然界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一块一块的体积(色块),这种体积感往往能够刺激人们的欲望(以鲁本斯为代表)。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中世纪:贵族代表型的公共领域与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与民族利益无关),哈贝马斯认为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重商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与凯恩斯主义相近,而与亚当斯密积极自由主义迥异)。
中产阶级商人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要,信息成为一种商品——报纸的出版(法国人首办),读者群主要是有教养的阶层:军官,牧师,医生,教授等等,也有一些商人。
通过阅读活动,构成新型的市民阶层(承担起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功能,此所以谓之”新”也。
),讨论的问题是共同关心的公共话题(导致舆论的形成),构成公共权力,成为国家政府的抽象的对立面(哈贝马斯语)。
这些人被称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倾向于否定传统的公共领域(是为其鲜明特点),不承认现存国家政权的公共性,认为国家只是特权阶层的利益代表。
新的公共领域,本身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所以是真正的公共领域,与古希腊人理解相同。
(古希腊人积极参加城邦的公共生活,公民展示个人才干的活动场所),为启蒙运动提供重要的机构依托。
特征:政治性强,用公开批判的手段进行政治讨论(史无前例)。
产生过程:最初主要是讨论文学问题(资产阶级上层和贵族参与的沙龙,一种游戏,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志趣高雅),后发展为政治公共领域,两种公共领域的合流,开始交往,(哈贝马斯认为不同阶层的交往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的交往伦理学)。
资产阶级先锋派从贵族阶层那里学到了公开批判的技巧。
越来越精密的理性化的国家机器形成,形成对立,市民社会在中间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可参考任鸿隽对市民社会的研究)。
贵族个人被抛离国家权力中心,聚集到中心城市阶层(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贵族乐不思蜀),构成势力的平衡。
(香榭丽舍大道的亲和力,咖啡馆,沙龙,宴会等),贵族交往方式的遗产通过交谈对从宫廷的旧公共领域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过度提供桥梁,从而越来越政治化(法国尤甚)(参考《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7卷第4章《直观艺术与想象文学》)德国17世纪学者宴会和语言协会的盛行。
不同在于,德国人讨论的话题与政治距离较远。
相同的,共济会在德法英三国皆很流行。
共济会为一秘密维持的公共领域。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主要形态:一.咖啡馆:咖啡作为饮料是阿拉伯人首先发现的,15世纪麦加就出现了第一家咖啡馆。
妇女不被允许进入咖啡馆,气氛宽松,平等,是培养启蒙时代批判精神最初的学校。
(北京的茶馆,莫谈国是)二.沙龙(客厅,接待室),1601~1643路易十三时代初期开始,巴黎风气:贵妇人的客厅,评论文学新书,琢磨语言,鉴赏艺术,引为高级精神享受,文艺复兴遗风影响。
法国人特有的喜爱聚谈的民族性(伏尔泰认为是一种优点和乐趣)。
丹纳认为,法国人善于交际,能够很自然地谈话,细腻,使智慧、自尊、愉悦的本性得以显现,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幸福”。
娱己,同时娱人是法国人最大的乐趣。
沙龙成为法国文化的特产。
最重要的是讲究礼貌,civilization,中世纪贵族上层社会的一套礼仪规范被推广。
17世纪法国著名的沙龙有:朗布依埃侯爵夫人沙龙,苏德力夫人沙龙(女作家)。
沙龙也致力于法语的优雅化(法语成为17世纪欧洲宫廷的通用语言。
)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是贡拉尔沙龙(国王秘书)——可以说是法兰西学院的前身。
路易十四宵衣旰食,以勤政闻名,当时可谓“野无遗贤”。
路易十四时代,许多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仍活跃在沙龙,如舍弗勒斯公爵沙龙(圣西门)等等。
路易十五于18世纪上半叶统治法国。
他曾说过,“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只知享乐,不重网罗知识分子(洛可可艺术的奢靡)。
到了18世纪上叶,知识精英逐渐从政府流入民间。
民间沙龙在这个时候蓬勃兴起,如莱斯比纳斯小姐沙龙,德芳夫人、若夫兰夫人和海尔维修夫人沙龙,霍尔巴赫也曾经主持过沙龙。
大革命后,沙龙荡然无存。
这是因为革命时代,人们讲求平民化,公开性。
沙龙被认为是贵族在私下搞阴谋活动。
沙龙的影响:1.打破了特权等级对审美趣味的垄断,开始平民化,民主化,一般资产阶级获得文艺批评的权能,为更广泛的思想言论自由打开了大门。
2.启蒙哲人被推向思想界的权力中心。
沙龙里出身门第差别很大,但都具有共同的志趣和所谓的“名士”风度。
参与沙龙是法国文人成功的前提,得到资助、保护,登上法国学术界权力的最高峰——法兰西学院,如达朗贝尔成为院士。
3。
接触贵族精神思想武装的同时,促进了启蒙思想传播。
沙龙力贵族的玩世不恭,开政治的玩笑,形成这样一种气氛:政治失去了崇高感、神圣感,促进了自由讨论。
民间组织(NGO)与市民社会:共济会(free-Masonry),可能是泛称。
崇尚自由,宽容。
或曰源于所罗门时代建圣殿的泥瓦匠s。
一种比较被认同的、正统的说法是,共济会源于中世纪的泥瓦匠行会组织。
会长称师傅,下面还有伙计、学徒等。
会徽内容也与泥瓦匠有关。
共济会作为合法组织,有自己的标识。
成员间结成这样一种关系:扶危济困、同舟共济。
然而组织性较差,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间甚或全国性总部,地域性很强。
作为一个世界性组织,却没有总部,都自称支部,以支部为单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