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把握高考(第一部分:把握新教材特点,用好新教材)

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把握高考(第一部分:把握新教材特点,用好新教材)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无论新的教育理论还是这次课改的理念,都特 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材中,尽可能体现了 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相关的物 理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间 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的 亲切感。
选修
选修3-3
选修3-2 选修3-1
必修
物理1
共同
物理2
必修
2.新教材知识结构变化。
„新教材‟ „旧教材‟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必修1
第一章 力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二章 直线运动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第五章 曲线运动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 第七章 机械能
(4)新教材注重科学方法渗透,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的学习除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技 能需要学习、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一般的“演绎”“归 纳”“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也有物 理科学中一些科诸如“观察实验”“等效”“以直 代曲”“合成与分解”等方法。教材对这些一般的 方法和学科内部的方法都给予了充分注意。例如除 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这些方法外,还专门在适 当的地方以旁批的方式点出一些具体的方法,使学 生在潜移默化学习、领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增强科 学方法的重要性的意识。
必修2
第五章 曲线运动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 3-2 3-3
电磁学
力学(机械振动、机械波)
热学 力学(机械振动、机械波) 光
热学 电磁学 光学
3-4
电磁学(电磁波) 相对论简介 力学(动量) 近代物理初步
3-5
原子物理
3.章节知识结构变化。
例1.第二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功率
实验:探究功与 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验证机 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 守恒 定律 与能 源
动能和动能定理
(二)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特点
1.新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教材的基础性主要凸现于下列四方面: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会,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 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3)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 心概念的建立。 (4) 注重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 科学素养。
新教材每章都通过精彩的图片导入,旨在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 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 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 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也培养孩子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 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 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 学的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 求”和“较高要求”。与之对应,出现了 “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教材。在教 学实践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 在这之后,由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 甲种本遂停止出版。这一阶段,多数学校 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 文理科的现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 就停止了物理课的学习。
实验 : 探究 小车 速度 随时 间变 化的 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 速直 线运 动的 位移 与速 度的 关系
自由落 体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伽利略对自 由落体运动 的研究
例2.第七章教材的知识结构
重力势能
机械能守 恒定律
追 寻 守 恒 量

功 能 关 系
探究弹性势能 的表达式
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 它比初中阶段的探究范围更广泛。为此,教材 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 例如物理必修2第5章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 表达式”、第6章第6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 的表达式”等。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推导
——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思考与讨论
一次课上,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所做的“探究小车的 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一行是这位 同学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 0、1、 2……5几个 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 的讨论。 老师:能不能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 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
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 也难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 理课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 II类物理课的学生要按I类物理课进行会考,II类物理 课的内容完全覆盖I类物理课。 “两省一市”方案是建国以来比较大的一次高中 课程改革,从物理课程的角度看,它首次体现了分种 类、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 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第一部分
把握新教材特点,用好新教材
一、我国高中物理教材的演变
(一)1997年前
文革以后,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 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 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 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 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 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 电路,都在要求之列。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
——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 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A B
得出结论 :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 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 的切线方向上。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
——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践体验 : 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速度方向 的“飞镖”。 (1)观察在空中速度方向的变化; (2)观察飞镖插入泥土时的入射角。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 化的关系
——体现实验探究
橡皮筋法 重力法
通过改变力获得成倍数的功
通过改变位移获得变化的功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 化的关系
——体现实验探究
位移相同力不同 ——橡皮筋法 功的测量 实验 方案 设计 水平牵引
力相同位移不同 ——重力法
斜面下滑
打点计时器 速度测量
光电门
实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 化的关系
新教材注重以生活、生产实例创设物理 情景
教材注意以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 题,尽量避免用抽象的分析来阐述问题。这样既便 于学生学习、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 验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注意选取与所学内容密切相 关的、典型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 语言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展示应用物理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 兴趣、有亲近感。
二、新教材的特点
(一)新教材框架结构的特点
1.新教材框架结构的变化
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内容为 力学的重点内容〔除振动和波、动量〕。 选修内容有电学、热学、光学、原子和 原子核,再加力学中的振动和波、动量。
新教材框架结构
选修2-3
选修1-2 选修1-1 选修2-2 选修2-1
选修3-5 选修3-4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1 2 x=v0t+ at 2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
——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原教材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教学设计 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 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 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讲解有关例题,布置有关习题。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
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不能学到 “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的现象,教育部颁 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一、高二两年 全体学生学习“必修物理课”,高三年级 中,报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选修物 理课”。
(二) “两省一市”课改方案中的物理

1997 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 一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 1999 年在进行修订之后 ,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本” 扩大到 10 个省市试用, 2001 年扩大到 25 个省市,成 为我国当前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
为了突出科学探究的本质,避免对探究产生形而 上学的认识,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立“探究”的栏目。 因为高中的科学探究较初中的科学探究更广泛、更丰 富,如果设置这样一个栏目,似乎不是这个栏目的内 容就不是探究了。其实,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 的思路展开的。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 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 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 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高中物理 课程标准提倡的“注重自主学习”的理念。 例如,通过对一些重要内容展示对科学探究过程 的要求,并且在“做一做”栏目中介绍了大量丰富多 彩的低成本实验,为学生进一步动手实践,开拓思路 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体现实验探究
思路:用1条、2条、 3条……橡皮筋弹射 小车,得到对应的几 个速度(用打点计时 器)作出Wv图象。 数据处理: W ∝ v、 W ∝ v2、 W ∝ v3、 W∝
v ……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 的关系
——体现实验探究
●背景:已知重力做的功跟重力势能、弹力 做的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 势能,外力对物体做功产生什么效果? ●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 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学生A:能。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
x = 0.38×0.1 + 0.63×0.1 + 0.88×0.1 + 1.11×0.1 + 1.38×0.1 = ……
思考与讨论
学生B:这个办法不好。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加, 0.38 只是 0 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用这 个数值乘以0.1 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面的几项也 有同样的问题。 学生A: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 老师: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 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 这样估算。 要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一个方法请 大家考虑:如果当初实验时时间间隔不是取 0.1 s,而是取得更 小些,比如0.06 s,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是不是会小一 些?如果取0.04 s、0.02 s …… 误差会怎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