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应建立在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
首先,应该注意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

其次,要正确地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系。

简单地说,《标准》是基本要求,《标准》作为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地具体限定。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

使用教材的人需要附加上自己的理解、改造以后,才能够合理、有效的在课堂中使用它。

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

二、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应建立在对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的深刻理解之上
教学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的。

所以,要处理好运用好教材,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对新课程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比较完整的理解。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审视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交往的过程。

师生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教学过程的主体应该是处于教学之中的教师与学生,他们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民主;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三、认真理解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1)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教材中的数据、图片真实,而且富有情趣。

(2)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包括每章节的回顾与思考及复习等栏目,都是在学习素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去形成新知识。

(3)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材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对新知识的学习设立相应的情境,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真正“做数学”。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材中的“读一读”“试一试”等栏目提供了包括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介绍,有趣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的延伸等,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5)课题学习(特点——做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三维目标并举,强调以人为本
一定要理解好三维目标体系的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兼顾各层次目标,三维目标并举,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有所侧重,不要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五、深入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不拘泥于教材
在教学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补充和修改教材内容;不过,应注意不要出现一味照搬教材或脱离教材,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新、奇的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

六、注意课内掌握与课外发展并重
在教学中,应更注意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组织学生有针对性进行活动,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课内掌握的同时,为课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