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

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2020年)前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长丰县作为省会合肥市辖县、皖中的重要城郊县之一,坚持用近二十年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县,既是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县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建设生态县的目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循环经济理念、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前提,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生态县建设的有序开展,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编制了《长丰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以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我县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点提出了生态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重点、保障措施和近期准备实施的项目计划。

今后,随着生态县建设的不断推进,将对本《规划》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生态县建设背景、基础条件及发展环境一、生态县建设的背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恶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目标。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把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省情,及时作出建设生态安徽的重大战略决策,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合肥市编制了《合肥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

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并当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要举措,在不同领域积极实施并取得巨大成效。

建设生态长丰既是我县积极融入世界新的发展潮流,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之路的需要,也是我县顺应改革开放,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更是我县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实现优农富民目标的客观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科学制定规划,加快生态县建设进度,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二、生态县建设的基础条件(一)自然条件1、地理区位与气候特征。

长丰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斜向贯穿全境,南临合肥,北靠淮南,东与肥东、定远接壤,西与肥西、寿县毗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由于受季风影响,气候变化无常,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和年际变化很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34.9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079.1小时,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风速2.7m/s。

2、地形地貌。

本县地形是沿大别山东麓延伸而下,县境地势为北、东、南三面稍高,西部稍低,平均海拔50米上下,最高海拔80-90米,最低海拔在20米以下。

县内地貌为典型的侵蚀平原。

按组合情况主要分为丘陵、岗地、平原三部分。

3、水资源状况。

长丰县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将全县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流域,属滁河灌区,流域面积382平方公里,有发源于我县小土山境内的四里河(三岔河)和发源于双墩镇境内的板桥河;分水岭以北属淮河流域,属瓦东灌区和瓦埠湖、高塘湖灌区,流域面积1556平方公里,分为三个水系,即瓦埠湖水系、高塘湖水系、池河水系。

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产水量)为5.26亿立方米,可利用径流量4.25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

由于本县地质结构属合肥凹陷地区,中新界碎屑为基层岩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粘性土广覆全区,无良好含水层发育,缺乏利用降水入渗和贮存条件,全县地下水资源贮藏量约0.8亿立方米。

近年来,全县人民不断加大水利兴修力度,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全县天然河道、人工渠道纵横交错,基本形成了渠系与各类水库贯通,大、中、小型电站星罗棋布,蓄排水和农田灌溉相协调的网络。

4、土壤与植被。

我县因处于北亚热带北缘,由于受生物气候和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土壤呈明显过渡特点,土壤类型分为:黄棕壤、砂姜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六个土类。

多年来不断加大农田改造力度,县内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在6-7间,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但由于地处江淮丘陵腹地,土壤结构差、蓄水能力和肥力低,是夺取农业稳产高产的不利因素。

区域内植被以野生杂草、暖温林木和农作物为主,主要有松、柏、杨、椿、柳、桃、柿以及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花生、玉米、大豆、草莓、蔬菜等作物。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要我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1994年被列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在大灾之年的2003年,全县GDP达到20.98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9.25亿元,二产增加值6.43亿元,三产增加值5.3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4.09:30.65:25.26。

农业和农村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3年养殖业增加值占一产比重达到40%左右;工业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1亿元,同比增长19.8 %,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快工强县”战略初显成效;第三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商贸流通、交通邮电等传统产业逐步升级,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社区服务、观光旅游等新兴三产蓬勃兴起,三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25.3%;财政运行良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县克服了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实现财政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22.3%。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全县教育“两基”达标,卫生“三项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三级防保网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改水改厕成效明显,城乡文化丰富多彩,全县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村村听到广播、户户看到电视,群众文化程度和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三、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一)主要成效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利用和效果相协调。

许多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和保护自然资源,坚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较好地保持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1)土地资源利用较为合理。

坚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合理保护耕地,建立和完善了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在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的同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和各类非农业用地规模,保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全县国土面积19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928.09公顷;林地689.37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286.48公顷;交通用地3567.27公顷;水域32796.93公顷。

土地利用率92.68%,土地垦殖率62%。

(2)水资源利用成效明显。

我县水资源利用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利用地面径流的蓄水工程;二是利用瓦埠湖、高塘湖水资源的提水工程;三是利用大别山五大水库的引水工程。

建县四十年来,我县水利事业发展很快,水利设施不断加强。

全县现有中型水库13座,兴利库容1.13亿立方米;小型水库175座,兴利库容0.57亿立方米;农村当家塘35763口,合计塘容1.1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总计兴利库容2.8亿立方米。

我县境内滁河干渠、瓦东干渠建有国有电站14座,总装机功率26815KW,多年平均提水量1.08亿立方米,“两湖”提水0.42亿立方米。

蓄水、提水、引水工程以及打深水井所产的地下水,总供水量6.05亿立方米,灌溉保证率达70%。

年需水量约6.07亿立方米,正常年景,可基本上保证工农业生产需要。

2、林业生态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八五”以来,我县将林业建设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举措,认真实施“八五”造林规划,积极推进林业二次创业和绿色长廊工程,林业生态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县建成绿色长廊240.6公里,用材林585.73公顷,防护林330.53公顷,经济林440.8公顷,特种用途林373.73公顷,竹林0.47公顷,四旁植树及林网建设17068.4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2%。

3、城镇生态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小城镇拉动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创新经营城镇理念,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努力打造绿色城镇品牌,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30%。

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县8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镇区交通、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污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从无到有,且发展较快,市政道路总长超过120公里,道路铺设率93%,自来水普及率69%,绿化覆盖率21.8%,基本达到了绿化、美化、亮化的要求,较好地辐射和带动了全县工业、建筑、商贸、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矛盾和问题1、需求与投入的矛盾依然存在。

我县是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生态建设投入不足。

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98亿元,人均2685元,实现财政收入1.68亿元,人均仅有214元,经济实力相当薄弱,不能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

而我县生态环境又相对滞后,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多,因此投入与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

2、人口与资源矛盾比较突出。

我县自然资源种类较多,但绝大多数资源人均占有水平较低,尤其是土地资源,人均耕地仅有1.24亩,土地承载压力大,维持生产潜力难度大;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有些地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过度开采甚至浪费资源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够,环境恶化的趋势没能得到有效控制;整合资源能力不强,集约化经营水平低,粗放型生产经营占很大比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项目建设用地的增多,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日益加大。

3、城乡资源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土地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乡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加之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功能、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