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注:

一种毒物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损伤,其再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毒性效应
的可逆和不可逆性 有些毒物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如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多数是不可逆的, 因为已分化的中枢神经细胞不能再分裂
12

3. 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 (效应)关系,从初步了解到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 的剂量(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 (LOAEL),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量提供参考值
17
(2) 剂量设计:
①以相同物种的短期毒性资料为依据。 慢性毒性试验以亚慢性毒性试验效应的最大耐受量(MTD)为 最高剂量。 剂量选择步骤:
急性
亚急性
亚慢性
慢性
②对于人群主动摄入的食品和药品,可采用人体可能接触的最高剂 量为剂量设计依据

鼠:
3个剂量组:10
3个剂量组:5
30
15
100
50
非啮齿类:
26
四、数据处理 研究方法
数据处理
可通过表格形式总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开始时各 组动物数、出现毒性反应的动物数、毒性反应的类 型和动物出现毒性反应的百分比。对所有数据应采 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统计学方法应在试
验设计时确定。
五、结果评价 研究方法 (一)明确观察指标是否有差异 1. 2. 3. 4. 5. 剂量相关性分析 反应重现性 相关指标的变化 差异大小和性别差异 历史性对照的作用
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Chronic Toxicity Tests
胡 方 方 生 态 学 2011013184
一、概

急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1.外源性化学物在长期重复染毒时可产生与急性
毒性试验完全不同的毒作用。如:苯 2.动物的衰老可影响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许多重要疾病均与年龄增长有关。
2
(一)蓄积作用
9
10
一、试验目的
1.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
用特点和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2. 观察受试物慢性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11

可逆毒性:
是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一般情况下,机体接触 毒物的浓度越低、时间越短、损伤越轻,则脱离接触后其毒性作用消 失的越快。

不可逆毒性
是指停止接触后其毒性作用依然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 进一步加深。
七、结果解释 研究方法


慢性经皮、经口、经呼吸道毒性试验能够提供 在长期接触受试样品时的毒性作用资料,为拟定 人类接触该化学品的职业接触限值提供依据。 但由于本试验并不主要研究受试样品致癌性,确 定受试样品致癌性仍有限。
The end
谢谢大家!
32
23
(4)可逆性检查
最后一次给药后24h,每组活杀部分动物(如 2/3),检测各项指标,余下动物停止染毒,继续 观察2-4周。 重点观察毒性反应器官,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 逆性和可能出现的迟缓性毒性
(5)指标观察时间
一般状况和症状,每天观察一次 每周记录饲料消耗量和动物体重各一次 实验时间≤3个月 实验时间>3个月
致。一般以经口、经呼吸道和经皮肤三种途径
染毒,每日一次,连续给予
15
染毒期限
取决于实验具体要求和所选择的实验动物


工业毒理学—— 3-6个月 食品毒理学—— 6个月-1年 环境毒理学—— 6个月-1年 致癌试验—— 接近或等于动物的预期寿命
16
注意的问题:
(1)小动物:灌胃或喂饲法 大动物:胶囊法或灌胃法 喂饲法注意: 混合均匀 受试物稳定 保证营养 受试物掺入量严格规定 (3)注射 (4)最好结合毒物动力学血药浓度的监测,以保持生物学效应的每 日相似性 (2)呼吸道染毒 染毒时间:2-6h/d 亚慢性:4小时 慢性试验: 间歇性:工业毒物 6-8小时 连续性:环境接触 22-24小时
24
(6)特异性指标及其它
特异性指标是指能反映毒物对机体毒作用本质的 特征性指标,常与其毒作用机制有关,有时可作为效 应生物学标志。 对神经行为的检查 神经系统 心电图、血压 心血管系统
25
(二)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1.重视实验项目管理 2.合理的实验设计 剂量设置合理 获得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理想的 NOAEL、LOAEL 3.试验动物环境的要求 4.检测条件的控制
(2)实验室监测项目 血、尿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 目的:发现受试物所致器官损伤和器官紊乱 检查重点:肝脏、肾脏、血液
1)血液学检查
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凝血时间等
2)血液生化检查(针对肝脏、肾脏及相关可能靶部位选择) 注:一般只需在实际结束后处死动物采血检验
如需在实验过程中采集血样,最大采血量不能超过总血量的10%
体常见的储存库有血浆蛋白、脂肪组织、肝脏、肾脏、 骨骼等。 如骨骼为铅的储存库。 蓄积形式: 原形 代谢产物 结合形式
4
3.蓄积的分类: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染毒实验动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测得 机体内或某些器官组织内存在该化合物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
(二)差异是否代表有害效应
28
六、评价报告 研究方法





除GBZ/T240.1规定的一般项目外,评价报告还应包括以下内 容: a) 试验方法; b) 按性别和剂量的毒性反应数据; c) 试验期内动物死亡的数量和时间; d) 毒性作用或其他作用; e) 每种异常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其转归情况; f) 动物体重资料、摄食量和(或)饮水量资料; g) 动物暴露资料包括所用染毒装置情况(何种设计、类型、 尺寸、气源、排出气的处理、染毒时动物的安置情况等)、 空气温湿度、计算浓度、实测浓度,如有可能,提供粒子的分 散度等; h) 眼科检查结果;
根据专业特殊性和管理部门有所区别
18

慢性毒性的剂量选择


阴性对照组 低剂量组 中剂量组 高剂量组:亚慢性阈剂量或其1/5~1/2 1/10 LD50 组距:2~5倍,最低不小于2倍
19
三、观察指标 研究方法
20
(1)一般观察
1)进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 综合性指标 初步判断作用部位、损害程度 2)动物体重: 体重的增长情况是综合反映动物健康状况最基本的灵敏指标之一,受食 欲、消化功能、代谢和能量消化变化的影响。 如发现实验组动物体重增长减慢,停止或减轻,在排除由于异味引起 食欲不佳的前提下,可说明化学毒物的毒性效应。 表示方法: (1)体重绝对增长量 (2)体重增长百分率(10%) (3)剂量-反应关系 3)饲料消耗量: 食物利用率:动物每摄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g体重/100g饲料) 评价:食物利用率有助于了解化合物毒性效应 观察内容:影响食欲 影响食物的吸收、代谢 21 食物利用率=体重增长/进食量




i) 血液学检查结果; j) 临床生化检查结果; k) 大体解剖所见; l)病理组织学检查所见的详细拈述; m)对结果进行处理的统计学方法; n) 确定NOAEL; o)结论; p) 进行该试验的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试验日期、试验和 报告负责人; q) 评价报告还应包括所有必要的信息,对试验过程和结果 评价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描述。应包括摘要、资料分析和结 论等,摘要应对试验资料以及任何与对照组比较有异常的 数据进行概括。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染毒实验动物后,机体内虽不能检出化学 毒物,然而机体可以出现慢性中毒现象。 注:功能蓄积是损害效应累计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存留的 化学毒物或代谢物数量极微,目前技术方法尚不能检出的一种物 质蓄积,或者物质蓄积与功能蓄积兼而有之。
5
(二)蓄积作用的意义
毒理学中,评价化学毒物有无蓄积作用, 有助于:
1.化学毒物是否引起潜在的慢性毒性依据 2. 制定卫生限量标准时选择安全系数的 一种依据
6
(三)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1、蓄积系数法(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A 固定剂量法 B 剂量递增法 C 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局限性:对于具有免疫毒性的物质不适用 不能判断化学毒物的蓄积是物质蓄积或功能蓄积 蓄积系数法,以死亡为指标,用LD50表示生物效 应,有急性试验的局限性,可能漏检某些指标。
4. 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 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13
二、研究方法 研
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1 实验动物选择
(1)物种和品系
最好为纯系甚至 同窝动物均匀分 布于各剂量组
14
2 染毒方式与期限
染毒方式原则:
1)尽量选用与人群实际接触相同的途径和方
式食品、药品、环境污染物
2)并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一
3)尿液
22
(3)系统尸解和组织病理学
1)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脏器系数(比):指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通常是每100 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 在不同的年龄期,实验动物各个脏器与体 重比值有一定规律,若化学毒物使某个脏器受损,其比值会发生变化, 是一项灵敏、有效和经济的指标。 脏器系数增大:增生、充血、水肿 脏器系数减小:脏器发育不良、萎缩 尸解对象:实验过程中死亡的或者试验结束后未死亡的 观察的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肾上腺、卵巢(睾丸)、脑等 2)病理学检查 目的:确定化合物对毒作用的靶部位,损伤的性质和程度,从病理学 角度寻找化学毒物与病理改变的剂量-效应关系,为了解化合物的毒效 应及机制提供依据。 检查内容:大体检查、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酶组织化学化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检查。
t1/2越小,到达极限的时间越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