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蓄积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了解化学 物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作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 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蓄积系数法 生物半衰期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指多次染毒使半数 动物出现某种效应的总量与一次染毒的半数效量之比值。 一般采用大鼠或小鼠,以死亡作为效应指标。 K=ED50(n)/ED50(1) 或 K=LD50(n)/LD50(1) ED50(n):以慢性方式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 累积剂量之和。 ED50(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五、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重视实验项目管理: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注意动物饲养和试验环境的规范化,符合 GLP 。
蓄积系数的评价
蓄积系数(K) 蓄积作用分级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1. 固定剂量法
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LD50(1)
(2)1/20-1/5LD50 每日染毒
LD50(n)
( 50%动物死亡时累计染毒的总量)
(3)计算K值:K=LD50(n)/LD50(1)
若累计染毒量已达到5个LD50,动物仍未死亡或死 亡未达到半数,可终止实验,其K值按 >5作为结果。
蓄积库(depot):化学物蓄积的组织器官部位。常见 的蓄积库包括: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肾脏 骨骼
化学物蓄积作用分类
物质蓄积:化学物在体内逐渐积累增多,用分析方法可 以检测出物质的原型或代谢产物。
损伤蓄积:又称功能蓄积,化学物长期接触后,机体内 虽然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 用的表现。
t1/2=0.693/Ke (2)蓄积极限值的求得:
蓄积极限值=1.44(常数)×每日给予量(吸收量)×半衰期 t1/2
第五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短期重复剂量毒性:实验动物或人连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14-30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亚慢性毒性(sub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或人连续 较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接触时间相 当于生命周期的1/10,通常为1-6个月。
2. 递增剂量法
方法: (1)测定LD50(1) (2)第1-4天,先给予0.1LD50(1),以后每4天 递增剂量1.5倍
LD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 (3)计算K值。
28天时死亡动物仍未达到半数,可停止实验,此时的 总量达到12.8LD50(1),即K>12.8,可认为基本无蓄积。
3. 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六、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评价
剂量相关趋势:最好的试验结果是最高剂量组中毒效应明显,中剂量 组有轻度表现,低剂量组无任何异常毒效应。
差异大小和性别差异:差异越大,更有关联;同时观察两种性别。
相关指标变化:处理组某项指标变化,伴随着相应的指标改变,这种 效应可能与处理有关。
反应重现性:重复性包括在研究中不同时间点、同一物种动物在其他 的独立研究中,或在另一个物种发生相同的异常。
检测条件的控制:必须具有标准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的稳定性,辅助条件的可靠性; 指标的测定要准确,方法先进、精密、可靠。
合理的实验设计:得到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获得理想的LOAEL 和NOAEL。
重视试验前和对照组的检测: 实验前对动物预测观察指标进行正常值的测定,去除个体差异 较大的实验动物; 设立合理的对照组,观察指标应是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观察。
历史性对照的作用:①可以识别异常的阴性对照;②可以更好的理解
低发生率的发现;判断是否在正常生物变异范围内;③如果指标变化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实验动物或人长期(甚 至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长期 一般是指实验动物的一生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至少 6个月以上,通常是24个月。
二、实验目的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 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可逆性。 研究重复接触受试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
(二)生物半衰期法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种化学物质若以t1/2相等的时间间距染毒,其在体内经 过6个t1/2的接触期就可以基本上达到蓄积的极限,此时理论蓄积量达到极 限的98.4%,此后即使继续接触该物质,机体的蓄积量基本上也不会增加。
(1)t1/2的测定:当机体接触受试物后,测定不同时间体内 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以时间t作横坐标,血浓度C作纵坐 标,绘图,得一直线,从图中求消除速率常数Ke。
系,获取毒性作用参数,如NOAEL和LOAEL,为制 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值提供依据。 确定不同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效应的差异,为将研究结 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四、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 性和慢性毒性
第四节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外源化学物连续的反复的进入机体,而且进入机体的 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了其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 时,化学物质就可能在体内逐渐的增加并贮留,这种 现象就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方法:分为1/2、1/5、1/10、1/20 LD50四个剂量组和对照 组,每组10只动物,每天染毒一次,共染毒20天,观察 每组动物死亡数量。
结果判定: ① 蓄积不明显:各剂量组均无死亡; ② 弱蓄积性:仅1/2 LD50组有死亡,其它剂量组无死亡; ③ 中等蓄积性:1/20 LD50组无死亡,其它各组间死亡数 有剂量反应关系; ④ 强蓄积性:1/20 LD50组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