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改革论文从日元升值看人民币汇率改革摘要: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不断升值。
比较日元与人民币的升值历程发现,当前人民币的升值与1985年的日元一样都受到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强权势力的压力。
但中国相对于日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
中国应注重人民币升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金融监管,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弱化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日元升值;广场协议;汇率改革中国从2005年7月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便开始踏上了升值之路,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日本在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之后同样也经历了日元的快速升值过程,而当前仍深陷经济衰退泥潭不能自拔的日本经济也与日元的升值有很大关系。
当前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国内背景与1985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应在深入研究日本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教训,积极做好中国当前的经济工作。
一、日元升值的历程及对经济的影响有人认为,日元的升值是在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才开始的,或者说“广场协议”是促使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日本在1971年由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后,日元已出现明显的升值趋势,只是这一时期的日元升值速度较慢,而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就进入了快速升值阶段。
1971—1995年,日元经历了三次大幅度升值:第一次是1971—1973年,升值幅度为25%;第二次是1976—1979年,升值幅度为26%;第三次是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1985—1987年升值46%。
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最高升至79.75∶1的高点。
而2009年在雷曼兄弟破产和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下,日元先后两次急剧升值,2009年11月27日,日元兑美元汇率升至84.82∶1,刷新了年初记录;2010年10月8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飙升至82.25∶1的水平,创下了1995年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新高。
日元升值影响了日本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日本商品的成本,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本的出口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动摇了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
日本企业为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选择到境外投资生产,使得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外流,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
日本政府为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断降低贴现率,甚至在1987年,又与西方六国签订“卢浮宫协议”,进一步下调利率,使美日间保持较高的长期利率差。
低利率政策使日本货币供给量增长迅速,流动性过剩。
这些货币大都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使得投机现象严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飙升,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泡沫。
1989年,日本政府采取的紧缩政策直接导致了泡沫经济的破灭,并引发了日本经济的衰退。
二、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的影响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0 0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升值2%,至此拉开了人民币升值的序幕。
2010年6月,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人民币汇率改革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屡创新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突破了人民币兑美元8∶1的整数关口;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9920,首次突破7元关口;2010年11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610,相较于汇改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已达19.52%,平均每年上升3.9%(见表1)。
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来看(见图1),这五年来,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7月到2006年7月,这一阶段人民币升值速度较慢,除去汇改时人民币汇率的初始调整升值幅度2%之外,一年间人民币只升值了大约1.5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06年7月到2008年7月,这一阶段人民币升值迅速,两年间累计升值达14.56%;第三阶段为2008年7月至今,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升值幅度约为2.3%。
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魏巍贤研究发现,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10%以上)对中国经济整体不利,而小幅度的升值(5%以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
吕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抑制出口增长、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出口企业就业压力等不利影响。
同样,在2006—2008年人民币快速升值阶段,中国出现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价格一路走高,经济泡沫不断膨胀。
这一时期,为限制股价、房价的上涨,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紧缩性政策,以降低货币供给量。
从2006年7月—200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8次,其中2007年就调整了10次,存款准备金率从7.5%上调为17.5%;一年期存款利率在这一期间历经8次调整,由2.52%上升到3.87%。
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加大了对土地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调整土地供给结构,限制土地出让面积,严格征收土地增值税。
而2007年“国六条”的出台更显示了政府解决房地产市场中存在问题的决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泡沫经济,降低了人民币升值的势头。
但应看到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会吸引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应注意防止出现泡沫经济。
三、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在出口贸易中币值被低估就会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1971年至今,日元的不断升值对其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究其原因,日元升值主要是两方面因素推动的结果。
(一)日元升值的内部因素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迅速抚平战争创伤,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7.2万亿日元,在资本主义世界占第七位;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86.8万亿日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国;1985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199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
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
可以说,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元升值的内在要求。
(二)日元升值的外部因素在日本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却出现了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局面。
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的石油危机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滞胀”困境中,而日本是率先走出衰退,恢复经济增长的。
日本“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使得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升级。
1980年,美日间贸易差额达76.62亿美元,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58.9%;1985年,这一规模达到461.5亿美元,占比达到39.2%。
在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下,美国内部出现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升值的声音。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五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署“广场协议”。
“协议”指出:为了纠正贸易不平衡,各国要建立协调的经济政策,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升值,美国重点缩小财政赤字,日本和德国重点扩大内需。
协议签订后,世界主要货币兑美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其中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
四、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的异同人民币汇率改革五年来,人民币同样也经历了快速升值的阶段。
并且,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国内背景与1985年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由于中日两国本身的经济体制、经济实力等有很大差异,人民币与日元的升值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的相似之处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有相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说,中日两国在币值不断攀升的同时,都对应着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两国都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对美国拥有巨额贸易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1978—2009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9.5%。
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72 840亿元,同比增长11.1%;2010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009年全年出口总额12 017亿美元,进口总额10 056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1 961亿美元。
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数据相对于2008年有所下降,但2009年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仍达到1 434亿美元。
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压力。
从外部因素来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的金融泡沫破灭,美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仅国债就已经累计到近13万亿美元,占到美国GDP的90%。
而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手中有超过1.4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机构债和金融机构股权。
美国对人民币施加升值压力,正是为了转移其自身的债务危机。
(二)人民币升值与日元升值的不同之处1.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首先,虽然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但它还一直占据着世界第二大强国的位置,不仅经济总量高,而且人均占有水平也较高。
中国虽然在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其次,日本在工业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是日本出口的支柱产业——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也是欧美国家的支柱产业。
日本的出口产品与美国、欧盟之间有较激烈的竞争关系。
而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处于下游水平,工业附加值低。
中国的出口产品与美国、欧盟之间有较强的互补性。
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涨,竞争力下降,不仅使中国出口企业利润下降,而且还使得欧美国家对这些中国廉价商品的消费下降。
2.中日两国执行政策的影响力不同。
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阶段,还未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机制,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制化管理,中国政府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等政府力量进行宏观调控。
日本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相应地,政府主要依靠市场规律来调节经济,即政府的主观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从国际来看,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政治独立性不同。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独立的话语权,在政治上不依附于任何强国,因此,中国可以坚持自己的立场,独立地执行各项经济政策,不会为了他国利益无原则性地损害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