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方面(同上)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工)一、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方面最早的著作;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2、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大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方法偏向于哲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方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二、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人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大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立与研究技术的改良。
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用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人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立社会行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力。
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贡献:①教育社会学由过去的以教育学者为中心,转换为由教育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参与;②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看,已从规范的学科转化成一门严谨的学科,并且建立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已可与教育心理学相抗衡;③在研究范围和领域上,研究的领域开始缩小,只关注于可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的那一部分。
三、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这一时期的教育社会学又称为“新的”教育社会学,或“诠释学的”教育社会学,“现象学的”教育社会学,“微观的”的教育社会学等。
自二十世纪60年代起,弱势群体的权力问题成为了社会关心的重点,传统的教育问题,如教育本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开始被人由公平正义的角度提出质疑,从70年代开始至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旨趣又有了新的转向,理论的追求被平等、正义的追求所替代。
2、代表人物:杨格《知识与控制》3、这一时期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贡献:①对过去无条件接受或被看成理所应当的现象进行治理,开始强调教育和社会中所存在的冲突,对教育社会学研究,从表明向深层结构转变;②在研究方法上,开始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不足,开始加入了质的研究方法;③开创了知识社会学的新领域,过去认为知识是中立的,其实不然,知识也是被人为所掌控的;④开始了强调微观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班级社会学和微观教育学等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4、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史一、创建期(1922-1949)1、社会学的引进1819年,康有为在“广州场星李万木草堂”开设了“群学”科1903年,严复译述的《群学肆言》被看作社会学正式传入中国。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已列有社会学一科。
1908年,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最先开授社会学课程。
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社会学系2、教育社会学的引进1922年,陶孟和著《教育与社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停滞期(1949-1979)三、重建期(1979- )1、1979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会”。
2、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社会学研究所”。
3、1981年1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召开研讨会。
4、1989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5、1989年4月,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
5、和谐理论基本观点(不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深思、墨顿社会犹如一台机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行筛选;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当代和谐理论学派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关心社会阶级地位与教育成就的关系,将家庭和阶级背景纳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二是将功能主义理论用于对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与政治秩序的关系以及学校组织的研究。
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其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态的存在是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即,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包含了一个以“和谐”为标准的最优状态唯一存在的潜台词。
6、冲突理论基本观点(课堂记录)代表人物:马克思、达而道夫、寇舍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的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教育制度正是通过一种貌似公平、客观的英才教育机制把人们安排到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上,从而使经济不平等合法化。
冲突:冲突论者认为在社会结构中,团体之间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现象,团体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尤其是支配者与从属者之间的利益不均;变迁:团体之间由于利益冲突所引起的权力斗争,导致社会发生不断变化;强制: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和控制地位的团体,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团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的稳定的秩序。
7、孔德的相关理论(不确定)⑴社会学之父:孔德⑵孔德的重要理念: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
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8、什么是学习化社会?(课件)⑴就个人而言,是指一个能充分提供个体在一生中任何时间均有学习机会的社会,使个人丰富生活知能,充分发展潜能,而达成自我实现;⑵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中学习组织处处存在,以加强整体组织或社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9、什么是知识经济?⑴“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
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虽然也离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
⑵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10、作为学校成员(社会化承担者)的教师,教师的权威指的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权威?一、教师的实际权威:⑴制度的权威:是由社会和组织所授予的一种外烁的、强制性的权威,它又可以分为传统的权威和法定的权威。
⑵个人权威:是以个人独特的修养作为力量来源的一种自发性、互动性的权威,可分成专业的权威和人格感召的权威。
二、教师实际权威的制约因素:⑴社会因素:①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着制度权威的发挥,越是保守的社会,传统的权威和法定的权威就越受到尊重。
②信息的发达与否对专业的权威有相当的影响,信息不发达的社会,教师的专业权威因为拥有知识的垄断权而获得保障。
⑵学生年龄因素: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强调教师的人格权威,年纪越大的学生,越强调教师的专业权威。
11、教师与其他教师的相处过程中的独特现象——专业个人主义,它指的是什么?(课件讲稿)“专业个人主义”,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避免彼此的干扰,墙壁将一间间教室隔开,无形中也将教师们做了隔离,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几乎很少有机会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工作,或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校基于尊重老师的专业,很少进入教室观察教学活动。
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了在封闭的教室王国里“单打独斗”,“自给自足”成了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的状态。
这种起源于教室自主的教学文化充满个人主义、孤立、消极的特色,使学校变成相当封闭的社会系统。
12、什么是课程体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中哪些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什么是同辈团体?其社会功能有哪些?(除第一问,课件加工)1、课程体制:课程体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课程统制的策略、政策和制度。
我国传统的课程体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的体制,,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由国家负责,教师不享有课程权力,课程体制呈现一种封闭性特点。
2、影响因素:⑴物质与文化的资源:物质与文化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学生的学习表现,很大的部分是受到此两种资源的多寡所决定的。
许多研究都已证实:拥有足够而良好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校生活成功的可能性大增。
反之,缺乏了必要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使学习的成功机会受到限制。
⑵价值与态度的造成: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因素,除了家庭的物质与文化的资源之外,还受到学生对于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态度与价值的影响,而这些态度与价值的养成,主要是家庭生活的产物。
⑶对外界世界的认知与理解的能力: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日益扩大,此种社会环境也就是儿童的生活空间,包括物理的空间,以及心理的自由感或拘束感。
于外界认识的多寡,影响了儿童生活空间的广狭,对于儿童进入学校之后的学习产生明显的作用。
⑷认知与表达的技巧: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于儿女的认知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差异。
有一项研究的结论指出,不同阶级的儿童认知能力差异很大,这是透过其生长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3、同辈团体:每个同辈团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规矩、独特的内部组织,以及对于团体成员的独特期待。
尽管如此,就本质而言,所有同辈团体都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够脱离大人的掌控,而自然形成的一种能如实照见真我的一种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