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把握文章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把握文章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把握文章论点,分析论证方法【考情分析】[考纲要求]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题分布][命题规律]本题是2017年新添题目,主要考查论述文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考向预测]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各省市必考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考核的重点在概念的含义、信息的筛选、内容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

17年与16年相比,增加了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考查,这绝对是一个崭新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

【核心知识探究】论述类文本仍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是议论文常识。

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论点。

1.概念理解: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2.题型示例:(山东省泰安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对应文段】据中国快递协会预测,2017年“双11”期间,全行业快递处理量预计超过10亿件。

“双11”应是以“绿色”为基调的购物狂欢,绿色、环保、智能也是大势所趋。

通过“绿色包装”的集中行动,推动“绿色物流”的日臻完善,助推快递行业完成转型升级,就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分力。

【试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D.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文章最后一段归纳了全文的论证中心:绿色、环保、智能是大势所趋。

【分析】“绿色、环保、智能是大势所趋。

”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绿色环保”。

3.规律总结:对于论点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置问题(1) 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2)分析论点提出的方式: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

1.概念理解: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2.题型示例:(湖北省十堰市2018届高三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对应文段】寓哲于画,自古而然。

高士明在《山水的危机》-文中将山水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应引起艺术界的思考。

宗炳“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董其昌“以禅喻画”,都在试图以山水画这一艺术载体表达一己之情感,社会之文明,自然之运化。

“道”就是自然界的总规律,山水画触及这里,自然就离不开哲学了。

山水画要适应时代发展并与古人拉开距离,这就是一个突破口。

【试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宗炳“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董其吕“以禅喻画”的绘画特点,是为了论证古人用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观点。

【分析】论据分析错。

题中A项,应是为了论证古人用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社会文明和自然运化的观点。

4.规律总结:对于论据的考查主要考查对论据类型的判断,所以把握基本的论据类型即可:(1)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2)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三、论证。

1.概念理解:论证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述文的论证类型: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3.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4.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题型示例: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十次周考语文试题【对应文段】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冲击了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

在法国人看来,电影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同样包含价值观,并且负载着很复杂的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本土的电影市场,法国曾与美国在电影市场问题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坚定地捍卫法国文化。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事关民族存亡,而且事关民族兴衰,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试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文章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论述了本位文化是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一观点。

【分析】D(没有对比论证,而是举例论证)6.规律总结:对于论证的考查主要是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所以要明确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例证法)(2)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典题举例】【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高考展望】(2017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与喜剧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

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

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正像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

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

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稽感,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