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门学说及其意义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
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说:“……少阴之上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根结第五》亦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
”是《难经》首先提出了与《内经》完全不同的“命门”概念:所谓命门,是指产生和维系生命存在的系统。
如《难经·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二者,何也?然,肾两者,
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由此可见《难经》所言命门已是一个脏象系统的概念了。
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代等医学著作中很少专论。
直到明清,对命门这一脏器始为医家所重视,但对其部位和功能各有见解,归纳如下。
(一)右肾为命门
右肾为命门说起于《难经》,其中亦对命门的定义和生理功能做了阐述。
如《三十九难》说:“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此段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说命门在人体中非常重要,它是人体精神所在的地方,是生命之门户,故曰“命门”。
其二是提出了命门的功能,它具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重要功能,这说明命门与人体的生殖机能有密切关系。
其三是说命门与肾相交通,二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功能上是互相联系的,
故云“其气与肾通”。
自此以后,不少医家认为人体除了肾之外尚有命门。
晋·王叔和在他的《脉诀琮璜·脉赋》中说:“肾有两枚,分居两手尺部,左为肾,右为命门”。
王氏不仅认为有命门的存在,而且指出了脉诊命门的部位。
(二)命门为两肾功能之概括
持此观点者首推元代滑伯仁。
他说:“肾之两,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而已”。
至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则明确提出“两肾总号为命门”。
否定了左肾右命门之说,并指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为元气之根本,性命之所关”。
张景岳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他在《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中亦说:“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认为命门的功能即是肾阴肾阳两方面的作用。
(三)命门在两肾之间
倡此说者,当首推明代赵献可。
他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说:“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
并把命门喻为走马灯中之灯火,他说:“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驱壳未尝不存也”。
赵氏认为命门系一真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命门即是肾阳。
他说:“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脾胃无此则不能蒸腐水谷,心无此则神明皆万事不能应”。
这种看法,直接影响到清代,如陈修园的《医
学三字经》,林佩琴的《类证治裁》,张璐的《本草逢源》,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都有关于“命门在两肾之间”的说法。
(四)命门为肾间动气
明代孙一奎认为《难经》所说之肾间动气即是命门。
命门亦在两肾之间,他在《医旨绪余·命门图说》中指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根,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
还说:“越人亦曰,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命门之义,盖本乎此”。
孙氏强调了肾间动气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元气的根本,生命所系,故称之为“命门”。
“命”字在中医学术语中,不仅有产生生命、维持生命之义,而且还有生命之天性,即自然性的内涵;“门”字在中医学术语中多取其引申义,表示人体内在的本源、根本、枢机之意。
通过对命门字义的分析,结合命门的生理功能,可以说,中医理论中命门之内涵,既有表示
人体内在产生生命及维持生命的根本之义,又有将这一根本界定为一种天性、枢机之底蕴。
历代医家对命门概念的表述,之所以多义并见,不仅是由于历代医家的认知思路不同,将命门之内涵有设定于“结构”或“功能”之区别,而且还在于对命门概念的界定不明确。
不管从结构范畴,抑或是从功能范畴的定义,多舍弃了命门是立足于人体生命
之先天本源及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过程的根本角度提出的概念以及
命门的内涵应体现其作为构成人体生命本源和维持人体生命枢机而贯穿于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全过程之意。
依据现代系统科学对结构与功能的深层次认识,随着对人体认识的逐渐深入,若能对命门学说进行广泛的考察研究,逐步阐明用命门学说所指导的临床治疗,其作用机制能否用现代生理科学最新成就去研究它,将有可能对命门学说所概念的机能枢纽概念,能够真正建立起实际的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