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的性别文化
三、产生的影响
1.巩固并加深社会的性别偏见观念,不利于性 别角色的解放和性别平等社会的实现,因而 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影响学生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归属。 3.影响两性的成就动机。 4.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职业成就。
四、重构新型性别文化的途径
1.加强国家的干预与监督职能。 2.纠正教材编制者的偏见。 3.加强教材文化传播与指导的校正作用。 4.提高教材文化的学习者的判断能力。 5.争取家庭与社会的合力支持。
3 性别偏见: 性别偏见: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建立使男性在社会、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女性处于压迫和从属地位。如国内语文教材在第10册《落 花生》这一课文中,父亲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微言大义, 是孩子们权威的人生导师;而母亲文化低、不谙大事,虽心 甘情愿照顾子女、体贴丈夫,但总免不了婆婆妈妈那一套。 在夫妻关系上,也大都表现为夫唱妇随,凡事由男性家长一 锤定音。在中国古代教材《四书》与《五经》中已经有明显 的性别歧视:“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 怨”(《论语·阳货》)。封建礼教“三从四德”(即未嫁 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也 弥散在教材文化中。而女子教材如《女四书》(即《女诫》、 《内则》、《女论语》、《女范捷录》)、《女孝经》、 《教女遗规》等,着力宣传“贤妻良母”与“贞妇烈女”的 事迹,鼓励女性接受“男女有别,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 观念,安心于“相夫教子”和“宜家善种”。即使在儿童启 蒙读物中也渗透着浓厚的性别偏见色彩,《千字文》中明确 提出“夫倡妇随”,宣扬“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文化中的性别偏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性别偏见对学生性别的认同和归属产生着很 大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 者从人类学、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 行研究,这类研究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教材, 研究普遍表明,教材中男角色多于女角色; 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 性别传统加以描述,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 别平等问题。
二、课程中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
1 男性话语权: 男性话语权: 男性话语权体现在把男性的经验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准则,男性拥有对知识解释的权利。首先,在课 程编制方面,课程编制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忽视。 歪曲、省略女性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其次,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忽视女性的学习经验 和学习体会,不能够按照女性的逻辑思维来组织学 科教学内容,再次,在教科书方面,内容注重男性 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而女性以及与女性有关的议 题则易被忽略或排斥,甚至遭到歪曲和贬抑。
3 男女的职业特点也存在明显差异。除真人 真事外,女性多充当小学教师、医生、护士、 保育员、营业员、农民、纺织工、服务员等 工种,只有个别人是司机和跳伞员,多数妇 女无职业,主要从事家务劳动。而男性的就 业面则要广泛,绝大多数有职业。在19811983年小学语文教材中,男女职业分布比例 为26:15,无职业的比例为4.1:23.8。
根据各国的一些调查数据显示: 1 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严重的性别差异,教材中涉及 的男性角色多于女性。例如,1972年有人调查了几 套小学教科书,分析了270个故事,审视了其中成 年男女和男女儿童的经历,发现故事角色中女性比 例很小,故事主人公中女性比例更小。 2 男女角色行为存在差异。男性角色往往从事体力活 动,解决问题,女性角色则往往表现出顺从,从事 的多是言语活动;成年男性的活动场所往往在户外, 女性则在家里。
五、我的意见
1 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单独设置性别教育课程;然 后性别教育内容要写入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最 后,在教科书中应适当增加女性形象,特别是某些 具有独立身份的现代女性形象。 2 在课程实施方面,营造和谐、健康、积极的学习氛 围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性别偏见,创造男生 和女生共有的完没课堂。 3 在课程评价方面,强调的是发展性和平等性评价。 课程评价对性别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能促使 男女两性学习者的共同进步。
2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就是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男性和女性在性格特 征、人格特质、职业角色和前途,以及公共生活等上面均应 具有显著的差异。例如,男性的性格多被定义为坚强、独立、 果决、勇敢,而女性女性则表现出温、美丽、贤惠、寻求同 情与保护等。 就如法国女性主义者波伏娃所指出的:女性是次于男性、低于 男性的“第二性”。毫无疑问,这些都被烙上了父权制深深 的印记,而严重的问题是学习这些课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 被不平等性别观念灌输,父权制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了幼 小的心灵,对他们的成长将产生怎样的误导是可想而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