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及保护吴永华摘要:广西沿海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种类丰富。
由于广西经济欠发达,加上传统方式的滥伐开发、盲目围垦等原因,使红树林遭受了严重破坏,作为沿海防护林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对维护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析了广西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遭受破坏的原因,并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红树林;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及保护1 广西沿海红树林资源分布状况1.1 红树林的分布广西沿海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南濒北部湾,地理位置为北纬21°24´~ 22°01´,东经107°56´~ 109°47´;包括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
岸线总长14891.64km, 岛屿海岸线长600km, 其中海堤总长75614 km。
沿海滩涂面积1000多hm2。
广西现有连片分布、面积大于0.1hm2的红树林斑块863个, 总面积8374.9 hm2[1]。
根据群落类型、起源、覆盖度和平均树高等级的差异情况,共划分为973个小班[4]。
沿海14个海湾中,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茅尾海、铁山港、大风江、珍珠港、廉州湾、防城港东湾和丹兜海, 其他港湾相对较少[2-3], 详见下表[4]广西红树林资源分布与广东84.80%的红树林集中分布于雷州半岛[8]的情况相比,广西的红树林在东起合浦山口,细致东兴北仑河口对整个海岸带中都有分布,详见下图[4]广西红树林分布图在宏观上,红树林在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较均匀分布。
在关系大陆海岸线中,红树林分布间断的最大距离为31.90km,从廉州湾至北海东海岸岸段。
经测算,红树林分布间断长度超过2 km的大陆岸线公有49段,总长361.62km。
其中长度超过10km的大陆岸线共有13段,主要位于海湾之间的岸段。
在广西1489.64km大陆海岸线中,平均每公里海岸线有红树林5.6hm2,高于广东的4.8hm2/km[8]。
1.2 红树林植物种类组成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和其他科树组成,红树科植物又分真红树、半红树和伴生植物三种[15],其区别是:真红树植物是转移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他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中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中不能自然繁殖;半红树植物是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并成为优势种,又能在陆地生境自然繁殖的两栖性木本植物;伴生植物是指在红树林中或林缘偶尔出现,但不成为优势种的木本植物以及红树林下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13-14]。
2004年,梁士楚等记载广西红树植物8科10属10中,半红树植物3科4属4种,关于伴生植物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7]。
其中红树科(红海榄、木榄、角果木、秋茄),马鞭草科(白骨壤),紫金牛科(桐花树),爵床科(老鼠簕),使君子科(榄李),梧桐科(银叶树),夹竹桃科(海芒果),锦葵科(黄槿、杨叶肖槿),卤蕨科(卤蕨)[6]。
相对广东、海南等地的红树林,广西沿海的红树林保存算是比较完整的,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山口红树林区、北仑河口红树林区、茅尾海红树林区、七十二泾红树林、区珍珠港红树林区。
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红树林面临的生态破坏及原因尽管红树林在保持生物物种多样性、防风固堤、净化海洋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并且在渔业生产和旅游开发上也有巨大的潜力;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树林认识不足,对红树林的价值功能缺乏系统的认知,甚至认为红树林是无价值的湿地,盲目的围垦砍伐开发,红树林生态受到严重威胁,资源日趋枯竭[17]。
如北海原有红树林约2000hm2。
现在仅残留113hm2;钦州大榄坪红树林围垦砍伐红树林约700hm2;合浦英罗湾红树林区1994年的渔业产量比1990年减少了80%[16]。
加上害虫的捕食昆虫寄生等虫害、特殊天气影响(如特大暴雨、台风)和外来物种入侵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
笔者认为,关系沿海红树林湿地资源遭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2.1 资源过度利用随着人口数量增多和经济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从而导致了滩涂资源和红树林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捕捞、非法狩猎等行为。
部分沿海地区的居民仍然依赖红树林作为燃料[8]。
无序开发、围海造田、开挖养殖塘发展水产养殖或大量建立海滨旅游区,都导致了红树林的大面积砍伐,致使红树林生态系统极其生物生存环境收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
2.2保护区区域和红树林资源权属不明确保护区内的区域(特别是海域)和红树林资源的所有权、试用期和管理保护权,是属于保护管理部门,还是海洋管理部门,或是当地乡村委会没有明确的规定[12]。
出现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推诿扯皮,责任不明,严重妨碍了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致使红树林管理保护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11-13]。
2.3保护区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保护区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是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没有经费,难以开展红树林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以及恢复扩种。
经费不足,职工工资福利偏低,且保护区地处边陲,工作环境艰苦,科技人员调不进,致使管理队伍技术力量薄弱[17]。
3加快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几点建议3.1健全法规,明确职责,加快红树林保护区网络建设虽然国务院早已出台《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是红树林的培育、保护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但误食国家法律、急功近利、破坏红树林的行为仍时有发生[9]。
目前只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全自治区而言仍然没有成文的红树林保护法,因而当务之急是结合广西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自然生态区保护条例》,明确主管部门,消除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现象,协调好各级主管部门与政府、各部门间的工作,坚持完事领导任期深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以规范红树林的发展和保护管理工作。
同时应对红树林资源进行系统、全面调查、摸清家底,在有保护价值、红树林集中分布或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滩涂地区加快成立红树林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从而有效的保护广西沿海的红树林湿地资源[15]。
3.2 科学规划,依法管理,促进红树林的合理开发划是保护区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是处理好保护区与周边关系解决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前提。
红花塑料自然保护区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规划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和行政管理区范围,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法规,加强协调红树林保护、低效林改造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制止随意砍伐、开垦养殖及无序开发,充分发挥红树林的多种功能,提高沿海红狐狸滩涂的效益。
3.3 重视科研,实施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成立专门的红树林科研机构,设立专项红树林科技攻关课题,加强红树林对虫害、外来物种入侵、造林技术的研究试验;推动红树林防风消浪、促淤护岸等生态效益的定量测定和评价等工作的科技进步[17]。
加强国际、省区之间以及保护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3.4加强宣传教育,争取公众参与红树林生态系统与其他深林生态系统相比更为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必须争取全民参与。
目前,人们对红树林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尚未充分认识,各政府部门应广泛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对全民进行正反面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红树林培育和保护管理重要行的认识[15]。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可不定期与学校或社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红树林生态考察,进行科普教育,扩大影响力。
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和吸收当地群众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工作,使培育和保护红树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3.5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红树林建设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不但能防风固堤、地狱风浪、维护海湾和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而且滋生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3]。
红树林具有特殊的生态学特征:胎生繁殖,具有支柱根、板状根和气生根,并按各自的生活习性生长在海滩一定的位置,呈现明显的分带现象,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态旅游资源[10]。
红树林处于蓝天绿水之滨,景观优美,林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因而开展红树林生态旅游,并使之成为优美的滨海旅游观光场所和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保护建设资金来源,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结语红树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政治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极高生产力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保护与近海渔业等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只有加强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才能真正发挥红树林生态系统特殊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促进沿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林鹏, 胡继添.广西的红树林[J].广西植物, 1983, 3(2): 95-102.[2] 叶维强,庞衍军.广西红树林与环境的关系及其护岸作用.海洋环境科学.1987, 6(3): 32-38[3] 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 梁士楚. 广西的红树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海洋通报1999, 18(2): 77- 83.[5] 梁士楚.广西北海海岸生白骨壤种群分布格局研究[J]. 广西科学2001.8(1): 57-60, 69.[6] 李信贤,温远光, 何妙光.广西红树林类型及生态. 广西农学院学报. 1991, 10(4): 70-8.[7] 梁文, 黎广钊.广西红树林海岸现代沉积初报[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2, 18(3): 131-134.[8] 陈远生,甘先华,吴中享,等.广东沿海红树林现状和发展[J].防护林科技, 2001, 46(1): 32-35.[9] 林大中,刘惠民.广东红树林资源及其保护管理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22(2): 35-38.[10]陈雪清.对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认识及维护[J]. 林业资源管理, 2001(6): 65-69.[11]徐友根, 李崧.城市建设对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资源的破坏及保护对策[J].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2002(3): 32-35.[12]李明顺.粤港的红树林资源与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3, 9 (2): 143 ~ 146.[13]莫竹承, 范航清, 何斌源.红树林生态防护功能研究[J]. 南海研究与开发, 22000 (1) : 33-36.[14]韩维栋. 等. 周昂过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2000, (1) : 23-29.[15]郎惠卿, 林鹏, 陆健健. 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M].北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93-99.[16]范航清.广西沿海红树林养护海堤的生态模式及其效益评估[J].广西科学, 1995, 2(4): 48-52.[17]韩维栋, 高秀梅, 湛江红树林保护策略[J],广东林业科技, 1998, (3):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