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手机行业特点与市场形势3.1 手机行业特点移动通信一直是全球电信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中尤其以其终端也就是手机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
回顾起来,全球手机市场呈现以下特点:1、手机销量持续增长,但增长率将缓慢下降从2001年开始,由于受网络经济泡沫破灭、9.11事件以及3G 投资决策失误的影响,全球手机产业增长缓慢,2001年当年手机销售量出现负增长,2002年增长率也仅为2.4%。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全球手机市场自2002年末开始呈现复苏迹象。
2003年,全球手机市场更加活跃, 出现大幅增长。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 )发表的统计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手机销售量为4.18亿部,2004年达到6.74亿部,2005年增长到8.25亿部。
其主要原因是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增长,同时,手机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也在成熟市场中明显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但是全球手机销量增长率在缓慢下降。
2005年,对手机的需求增长下降到10%,未来若干年需求增长率将持续下降。
(见下图3-1)510152004年05年06年07年08年09年年份图3-1 2005~~2009年全球手机的需求增长趋势数据来源:人民邮电报2、全球不同地区的用户对手机的偏好存在差异比如:在日本及韩国,彩屏、照相手机受喜爱;在美国,受欢迎的是GPS手机;在欧洲则是蓝牙手机。
新的一年中,用户购买手机时最关注的问题将是:电池的使用寿命、通话者ID 、可调整的铃声、彩屏、照相功能、文本信息及电子邮件。
3、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照相手机、3G 手机前景广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对话工具, 而是成为一种集话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多功能个人通信终端。
因此, 照相手机、3G 手机等高技术含量的手机, 正在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005年, 照相手机出货量为3.65亿部, 同比增长62%。
预计到2009年, 照相手机出货量将比2005年增加1.5倍, 年出货量达到9.1亿部。
同时,3G 手机的市场也在迅速扩张。
2004年3G 手机的出货量只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4%。
2006年3G 手机全球销售量可达1亿部,2008年将增至2亿部。
4、手机市场竞争激烈2003年前, 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等手机制造商占全球手机市场的2/3。
但是, 受到日、韩手机的挑战, 两年时间里西门子和阿尔卡特就退出了前五名的位置。
现在, 全球五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电子、LG 电子和索尼爱立信, 占有了全球手机市场75%的份额。
5、产业链垂直化分工日趋明显一是美国在手机芯片制造领域优势明显。
每颗手机芯片的价值约为25美元~50美元, 占手机成本的50%~70%,也是手机生产价值链中利润最高的部分。
目前, 全球手机芯片市场价值在数百亿美元。
庞大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 如美国德州仪器和英特尔等公司, 同时微软也积极与手机芯片主要供应商结盟, 并为手机制造商提供芯片解决方案和参考设计。
二是日韩手机产业凭附加功能、外观设计而崛起。
日韩路线比较相似, 在技术上没有优势, 但凭借设计打开了局面。
其共同点就是重视用户的需求, 重视手机应用内容的开发, 还兼具日韩电子产品一贯精巧、周密的特点。
目前, 日韩的手机从外形上已经超越了欧美手机。
所以,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端于欧美, 但是在2.5代移动通信, 尤其是非语音业务的拓展上最成功的却是日韩。
三是韩国和中国成为全球手机的主要制造基地。
目前, 韩国和中国的手机制造能力已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 手机跨国厂商纷纷将生产业务外包给台湾地区及亚洲地区的其他制造商, 使这一地区产量迅速增长。
自2002年以来,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国, 其中2005年手机产量达到3.03亿部, 约占当年全球手机产量的36.8%。
6、零部件供应问题凸显由于手机生产商都希望生产出具有最新功能的手机, 因此市场对新型零部件需求特别大。
可是,许多零部件制造商现有的生产线技术相对落后,只能生产已有的定型产品,无法满足“手机功能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此外,由于一度受到行业萧条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产品供应商近年来几乎没有增加投资和扩张产能,因此,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复苏,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凸现出来。
3.2 全球手机市场的供求形势2005年Q1产量为1.7亿部,年增率为2.4%;Q2的年增率则为7.1%,持续增长态势。
Q3产量将达1.9亿部,年增率为5.3%;Q4产量达到2.01亿部,年增率为8.4%,至2005年底前各季均以个位数的年增长率持续上扬。
见表3-1。
2005年全年全球各大洲手机销售情况如下表3-2。
表3-1 2005年各季度全球手机产量及同比增长(亿部)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产量同比增长数据来源:ZDNet Research表3-2 2005年全球各大洲手机销售及市场占有率情况地区手机销售量(万)市场占有率(%)非洲拉美亚洲欧洲北美数据来源:ZDNet Research与2005年第二季度相比,2006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销量增长26个百分点,达到2.35亿部。
其中Nokia 和Motorola 共同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
见下表。
表3-3 2005 - 2006全球手机销量情况厂商 Q2 2005 Q3 2005Q4 20052005 Q1 2006 Q2 2006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其他合计数据来源:Strategy Analytics据统计,2005年全球手机市场销售额为1100亿美元,2006年手机市场将达1360亿美元,增长23%。
预计在2011年之后便将突破2500亿美元。
2006年全球手机销量将达到9.35亿部,而预计2011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一倍。
在成熟市场中用户们为手机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同时新兴手机市场仍将继续发展,这是手机市场得以继续繁荣的两个主要原因。
3.3 我国手机市场的发展及现状自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移动电话用户翻了一番。
至2004年,发展中国家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移动用户数的56%。
对移动电话业务增长贡献最大的三个国家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之所以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是因为我国国民经济依然保持8%~9%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对信息通信的需求不断提高。
再加上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不断走向深入,除了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外,移动运营商与小灵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市场竞争一方面促使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价格的实际下降,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资费套餐对低端用户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另外,移动通信设备和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也是推动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原因。
由于以上因素,我国用得起移动电话的人越来越多。
基于此,2006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将依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新增移动用户将在5000万至6000万之间。
根据市场发展理论,通信业务发展过程用“成长曲线”来描述的话,大体要经历起步阶段、起飞阶段和平稳发展阶段。
最初,从1995年至1999年,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规模较小,用户数增长缓慢,这是“起步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日益了解和认同,对移动通信的使用需求大大增加。
因此,从1999年至2005年,移动用户数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移动通信发展进入“起飞时期”。
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发展,当人们对移动通信的普遍需求得到满足后,移动通信发展会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因此,大体从2006年以后,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增长速度会逐步趋缓。
由此看来,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仍属于“起飞时期”。
目前, 我国拥有全球手机近1/3产量和大约1/5的销售市场, 是全球最重要的手机生产销售中心。
目前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跃居全球第一。
到2006年5月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4.2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数与固定电话用户数差距继续拉大,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5700万户。
第四章我国手机市场的宏观分析第四章我国手机市场的宏观分析 4.1 我国手机市场的经济与政策环境分析 4.1.1 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根据 2006 年第一季度的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43313 亿元,同比增长10.2%,略快于 2005 年同期 9.9%的增长速度。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200 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 21615 亿元,增长 12.5%;第三产业增加值 18498 亿元,增长 8.7%。
农业生产方面,起步较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工业生产方面增长加快,效益继续改善。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7822 亿元,同比增长 16.7%,比 2005 年同期加快 0.5 个百分点(3 月份 6680 亿元,增长17.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908 亿元,同比增长 27.7%, 2005 年同期加快 4.9 个百比分点。
国内市场销售增长略有加快。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440 亿元,同比增长 12.8%(3 月份 5797 亿元,增长 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2.2%,比 2005 年同期加快 0.3 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温和上涨。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1.2%,比2005 年同期回落 1.6 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保持增长。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 37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8%, 2005 年同期加快 2.7 个百分点。
比进出口顺差 233 亿美元。
一季度末,国家外汇储备达 8751 亿美元,比2005 年末增加 562 亿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293 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 10.8%,比上年同期加快 2.2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1094 元,实际增长 11.5%,同比回落 0.4 个百分点。
4.1.2 人口与消费水平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实现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后,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经济成倍增长,地区性生产、贸易、服务集聚地逐渐城市化,小城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人口构成状况见下表 4-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