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
CA夏朝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D汉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DA五百B一千 C二千D三千3、"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BA习惯B战争动员令 C祭祀D礼仪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D)。
A昏B墨 C贼D杀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 "杀人不忌为( )"。
CA昏B墨 C贼D杀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A)。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
DA囹圄B夏台 C钧台D圜土8、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C)A圜土B钧台 C夏台D囹圄9、奴隶制五行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
AA苗族 B汉族 C少数民族 D藏族二、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监狱叫做()。
ABCA圜土B夏台 C均台D囹圄2、"昏、墨、贼,杀"是夏朝的法律制度,其中的罪名是()。
BCDA 杀B昏 C墨D贼3、法和含义是()。
ABCA均平、公平 B不偏不倚 C限制和强制 D音律三、名词解释1、禹刑禹刑是夏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命名的夏朝法律的总称。
规定了五种刑罚,共3000条。
2、甘誓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炮烙之刑出现于()。
D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2、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CA、商王B、贵族C、卜者D、掌戮3、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4、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D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5、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A、脯B、醢C、墨D、劓二、多项选择题1、商朝的罪名主要有()。
BCDA、昏B、不吉不迪C、暂遇奸宄D、不从誓言2、商朝的监狱称作()。
ABCA、圜土B、牖里C、囹圄D、廷尉3、商朝的肉刑有()。
BDA、醢B、墨刑C、劓殄D、劓刑4、商朝死刑处决方法除斩、戮以外,还有()。
ABCDA、炮烙B、醢C、脯D、劓殄三、名词解释1、劓殄商朝的一种刑罚。
劓,割也,断也;殄,绝也。
即斩尽杀绝,把犯罪者连同其子孙后代都斩尽杀绝。
2、炮烙商朝的酷刑。
即在铜柱上加上油脂,铜柱下燃起木炭,令有罪者在柱上走,使有罪者从铜柱上掉下,落人木炭中烧死。
相传商纣王是为了博妲己一笑而使用此刑罚手段处罚罪犯。
3、醢商纣王时的一种酷刑,即把人剁成肉酱。
4、脯商纣王时的一种酷刑,即把人杀死晾成肉干。
四、问答题1、商朝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
商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思想。
这种神权思想,把统治阶级的一切活动,包括他们运用法律的活动,都说成上帝和鬼神的力量。
这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
夏商时期,刚刚从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奴隶主贵族便利用人们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而形成的对原始图腾和祖先神崇拜的习俗,把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是代表上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把他们对奴隶和平民的镇压,以及对其他不服从统治的惩罚,说成是"恭行天罚"。
从而给他们的统治和对人民的镇压,披上一层宗教迷信的保护色。
2、商朝继承制度的前后变化。
继承制度也是私有制的产物,王位继承与财产关系的继承是一致的。
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也就是说,在商初,主要是兄死后,其王位由弟继承,而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商末则完全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
BA子产B吕侯 C邓析 D 赵鞅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A)。
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 C德刑并用D法网严密3、西周时期,对公族试用的死刑方法为()。
A斩、戮B磬 C定杀 D醢4、西周早期,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所谓的()。
DA女徒顾山B龙凤合挥 C坐嘉石 D田里不鬻5、西周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
AA大司寇B小司寇 C士师 D乡士二、多项选择题1、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
ACA 傅别B 朋C 质剂D 锾2、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
ABCDA 誓 B礼 C遗训D殷彝3、"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 " 悼" 分别指()。
ACA7岁以下孩童 B70、80岁以上老人 C80、90岁老人D16岁以下孩童4、"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有( )。
ABCDA辞听B耳听 C气听D色听5、西周的司法机关的有()。
ABCDA大司寇B小司寇 C乡士D遂士三、名词解释1、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
据郑玄注释,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
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
2、傅别西周时出现的借贷契约。
《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
称责指借贷,傅别即契约。
傅别的形式与质剂有所不同,傅别是在一片简犊上只写一份借贷的内容、然后从中央剖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椟上的字为半文。
3、九刑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西周的成文刑书,共九篇;二是指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可以任选一种解释)4、奴隶社会的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
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5、《吕刑》西周时吕侯受周穆王之命而作的有关赎刑的刑书。
6、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并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
7、明德慎罚西周的刑事政策,意思是发扬德教,谨慎刑罚。
这个思想最早有周公旦提出,他认为商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商纣王不务德,不能得到上天的支持。
西周统治者一定要承天命、顺民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奉天成运。
8、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周礼·秋官。
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五听”表现出浓厚的形式主义特点,但就其注意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9、七出又称“七去”、“七弃”。
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所谓“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所谓“七去”,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
10、三不去又称"三不出",中国古代不能休弃妻子的三种情况。
是指妻子虽然犯了"七出"之条,但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不得休弃: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三不去"是为维护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统治秩序而定,对当时的婚姻关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1、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名称。
传说因狱墙、狱窗皆为圆形而得名。
四、问答题1、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
(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依据罪行轻重量刑。
(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轻处罚或赦免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西周以前已产生,周朝使疑罪从轻从赦原则定型化。
2、简述西周的"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1)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之后,男家用一只大雁并备上其他礼物前去求婚。
(2)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3)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
(4)纳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
(5)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得同意。
(6)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3、简述西周的司法机关。
西周的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全国最高司法机关。
(2)小司寇,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
(3)士师,国都之内的司法官吏。
(4)乡士,国都之外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5)遂士,国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内的司法官吏。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晋国赵殃公布成文法时遭到()的反对。
AA孔子B叔向 C商鞅D子产2、“被庐之法”是()国制定的。
BA郑国B晋国 C楚国D秦国3、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厉镇压盗贼犯罪的法典是()。
DA禹刑B吕刑 C九刑D法经4、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
CA韩非B赵鞅 C商鞅D屈原5、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BA晋国B郑国 C楚国D齐国6、在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是(B)。
A孔子B子产 C邓析D商鞅7、在我国古代,作“竹刑”的是(C)。
A孔子B子产 C邓析D商鞅8、《法经》的作者是()。
AA李悝B子产 C邓析D商鞅9、《法经》的首篇是()。
AA盗B贼 C网D捕二、多项选择题1、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
ACA仆区法B刑书C茆门之法D竹刑2、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
BCDA 明德慎罚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C“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D“重其轻者”3、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BD)。
A制定法经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C善平籴D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4、郑国两次制定法律,制定者分别是()。
ADA子产B赵鞅 C商鞅D邓析三、名词解释1、竹刑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在竹简上所著的刑书。
竹刑原是邓析私人所编,本无法律效力,后被郑国采用,才产生了法律效力。
竹刑比刑鼎便于携带和流传,是新兴地主阶级对法律制度改革的又一成果。
2、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