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乡土地理》PPT课件

《安徽乡土地理》PPT课件


**重要知识点 1)我省的行政中心是合肥,简称为皖。 2)流经我省的三大水系,自北向南分别是淮河、长江、新安 江。 3)淮河将我省分为南方与北方。 4) 我省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地 区,季风气候明显。 5)我省淮河以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熟制为一年两 熟。以北为小麦,熟制也为一年两熟。 6)我省两大粮食作物南方是水稻、北方是小麦,油料作物是 油菜,经济作物是棉花。 7)位于我省淡水湖泊是巢湖。 8)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中位于我省的是黄山。 9)我省最高峰是黄山莲花峰1873米。 10)按方位,我省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华东地区。
安徽乡土地理
一、自然特征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 近海的内陆省份, 安徽跨长江、淮河中下 游,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 淮、江南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 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一)、 地理位置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 东部,位于东经114° 54′--119°37′、北纬 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 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 面积的 1.45%。
安徽省旅游交通图
三、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材料一 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
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图为长江经济地
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 面积(平方千米) GDP(亿元) 人口(万人) 城市级别
城市
重庆
成都
82 403
4、发展目标
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 装设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 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 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 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 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 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 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四、备考策略
12 400
3 486.20
2 750.0
2 808
1 234
直辖市
副省级城市
昆明
贵阳 怀化
21 111
8 032 27 600
1 203.00
603.00 334.1
619
395 500
地级市
地级市 地级市
(1)简要说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中的主轴与辅轴的分布规律。
(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 重要的经济区域。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重庆市发展成 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4)简要分析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条件。
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熟悉地图, 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 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 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 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 “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 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 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 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
二、社会经济特征:
(一)、人口 5700万,汉族为主,人口密度皖北
及沿江平原的东部较大,皖南丘陵和皖西山区人 口密度较小。 1)安徽省目前人口增长已进入 A. 原始低增长阶段 B.加速增长阶段 C. 负增长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 2)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人口问 题不包括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增长过快 C.就业压力增大 D.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答案:(1)原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 带,具有北方降水集中、降水变率大和南方暴雨 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
探究要素:地形特征、水系特征、植被状况、水 文状况、历史原因、人类活动等。 (2)上游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中游河堤后退,加 高加固大堤,利用沿岸湖泊洼地修建行蓄洪工程, 提高洪水的容纳能力,以利洪水下泄;下游开挖 新的入江入海运河,提高洪水的下泄能力。

两淮大型煤碳基地包括淮南、淮北两个矿区,是 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碳基地之一。
资源开采条件评价:两淮基地煤碳资源丰富,煤 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

地表水资源丰富,居中靠东、承东启西,紧邻华东 市场,地理位置适中(优越),市场广阔;
水陆交通便利,适宜建设大型、特大型在矿井和特 大型坑口电站。
意义:该基地的建成投产还对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 意义 展,缓解“长三角”地区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保障华东地区能源安全,加快安徽在“泛长三角” 分工协作及经济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
安徽省是中国农业大省 2、经济作物以棉花、 麻类、茶叶、 油菜、花生、芝麻、烟 草等为主,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年产量最多地区。 1、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 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江南较 作物的特点,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 集中。茶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畅销国内外市 场的“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 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 均为皖南山区名茶,而“舒绿”、“六安瓜片”等则为皖西 皖北平原,轮种的杂粮为薯类、大豆、玉米、高粱 山区名茶。
三、区域发展
1、皖江城市带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 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 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 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 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 来自长三角。
2.建立皖江城市带意义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 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 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 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 提供强大的动力。
3、发展条件
皖江城市带现具有的优势
1、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有300公里未开发,具备发展 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2、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 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 3、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马钢、奇瑞、安 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 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已经 初步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 业集群。 4、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五)、植被、土壤
因气候的变化更替而南北自然更替。 淮河以北:落叶阔叶林-棕壤; 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落叶阔叶、常绿 阔叶混交林-黄棕壤; 黄山山脉以南:常绿阔叶林-黄、红壤。
(六)、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
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 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 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三)、工业、交通
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 建材等重要的省份之一。 交通: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 安徽北部和南部;铁路京沪、京九两条 干线南北纵贯全省。以省城合肥为中心 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 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 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域 间的联系。
(四)、 河流和湖泊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 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 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 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 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华社北京2007年7月11日电】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特 别是淮河流域连续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 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部分河段超过保证水位,发 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防 汛抗洪形势异常严峻。 淮河流域历史上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繁,举世闻名。 流域内大洪、大涝、大旱经常出现。一年之内经常出现旱 涝交替或南涝北旱现象。 在淮河中下游和淮北地区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 象。 (1)从位置和降水因素,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除上述两个因素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究淮河流 域洪灾频发的原因?(10分) (2)你认为如何治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四)、旅游
安徽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 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九华山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 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注意:旅游 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条件,不是考查旅游业本身,了 解本省旅游资源丰富就可以了。


2.地形: (1)全省地势西南高、东 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 异,复杂多样。长江、 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 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 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 然区域。淮河以北,地 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 原的一 部分; (2)江淮之间西部为大别 山区,东部为丘陵地形; 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 湖交错,平畴沃野,属 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3)皖南山区层峦叠峰, 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 为主。
(三)、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以淮河
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 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 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 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 暴雨洪涝、龙卷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