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陆机
• ⑷“诗缘情而绮靡”具有重要的理论倡导 意义。 • 这一句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情动于中才 发而为诗;二是指诗是一种美妙动人的体 制。 还有一种说法是绮指文辞,靡指声音 。可备一说。 • ⑸“离方遁圆,穷形尽相”表现了艺术 概括的思想。
• 四 小结
• 这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用赋的形式论文的著 述,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专著。 • 其贡献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鲜明提出了“诗缘 情”的主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二是首次具体 地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各方面问题,其中对物、意 、辞三者关系的论述,对艺术想象的论述,对文 章立意、措辞、声律的论述等,都是有开创意义 的。其他有关写作细节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价 值的意见。它对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也是不可低 估的。
四、文学价值论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 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 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 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 传于后。 一些文章本身具有政教功能,尤其诏策、奏 表、盟誓、檄文、封禅文等,对国家军政大事相 关,可以说是“经国之大业”,其他诸如子、史、 集部也各有功用,诗赋的讽谏作用也被儒家所重 视,李充《翰林论》赞应璩诗“风规治道,盖有 诗人之旨焉。”所以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是 有根据的。
三、 分段析论
• 1.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
逮意”的问题。其中意乃构思中的“意”,说明 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 • 其研究的模式为: 物 ── 意 ── 文 •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 2.第一小段讲创作前的准备,论述学习古人 和酝酿感情。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 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但 仅此还不够,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 是由感物而来,所以“遵四时”四句讲四 时之感物。 • 陆机的物感说的多是自然物,其后钟嵘《 诗品》才将社会物列入物感行列,刘勰《 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也重视世情。
•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 ”,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 ;也与刘勰的“养气说”有区别,《风骨 》、《养气》诸篇认为气是后天形成的, 是可以由养而致的,而曹丕的“文气”则 是先天的,“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其后论文气较有名的有韩愈的“气盛言 宜”说;有苏辙论文气“文者,气之所形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对韩愈说 法的发展,认为文气合一。
• 至于文章对于个人乃“不朽之盛事”也为 曹丕所重视。他的《与王朗书》说:“生 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 ,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疬数起 ,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 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 这是自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 ”、“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说 的继续,是对扬雄以来所兴起的个人著述 风气的发扬。
二、 关于《文赋》
•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 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 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 然天机。 • 《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 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 • 章学诚《文史通义· 文德》说:“刘勰氏 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其中《神 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 的影响。
• 3.第二段主要讲创作灵感和艺术想象问题 论述了想象的两个阶段:a 由“收视反 听”到“心游万仞”,即先保持虚静状态 ,然后启动想象。b 当灵感来临之际,想 象与外物产生密切的联系。在灵感阶段, 想象具有以下的特征:a不受时空限制;b 意与物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产生作品 的“情”。 c新颖的文辞产生于灵感勃发 之后,“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之衔钩。 ”四句。
• 文学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曹丕在《论文》 中却没有提到。但从他写了不少诗赋,有 提出“诗赋欲丽”的主张来看,起码他是 不反对文学的娱乐和美感作用的,只不过 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更多地考虑经国的问 题而已。
陆机和《文赋》
一 、 生平与思想
• 生于东吴名将之后,祖父陆逊为丞相,父抗为大 司马。20岁前,长于国破兵乱之际;后拜张华 ,结识名流权贵,后附赵王伦、成都王颖,后被 宦人诬有反意被杀,云亦被杀。机时年43岁。 • 政治上以儒为主,兼具道家思想。 • 文学上赋及文成就高于诗,诗以拟古为多,赋 以抒情小赋为主。 •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 《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 说法。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 ,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
5.第四段从意与辞两方面说明行文的乐趣。 值得重视的有两句:⑴ “课虚无”句乃 道家有形生于无形,有声生于无声之意; ⑵ “函绵邈于尺素”句,即后世绘画上所 说尺幅千里之义。
• 6 第五段论文学体式风格 • ⑴曹丕将文体分为八类,计有奏、议、 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分为十体 ,计有诗、赋、碑、诔、铭、箴、颂、论 、奏、说;与曹丕所分相比,多了箴、颂 二体,以“说”体换了“议”体。 • ⑵论述了作家个性、审美爱好的不同, 决定了他们作品的风格各异。见“夸目者 尚奢”四句。 • ⑶论述了文体不同,对作品风格的要求 不同。
古代文论曹丕与陆机曹丕及其源自典论· 论文》一、生平与思想
•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魏文帝。今存 《魏文帝集》二卷,《三国志· 魏志》有传 。 • 初好文学,写《典论》尚在太子时,颇重 己作,曾书予孙权、张昭。后刻石立于庙 门之外及太学,凡六碑。
• 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 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 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 见,谓己为贤。
•
曹丕根据过去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种不良 倾向,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以往批评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是:a 贵 远贱今,向声背实。b暗于自见,谓己为 贤。 • 他提出的主张是“审己度人”。
• 二、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 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广有影响的“文气说”是从《 典论· 论文》开始的。但气的运用则有较长的历史 。 • 曹丕的《论文》开始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的主张。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 不同风格。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 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陆机已经认识到 了关于想象的这样几个重要的问题:一是 想象是由对外在事物的感触之后产生的; 二是想象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先期过程;三 是想象是主客观互动的过程;四是想象具 有超时空的特征;五是新颖的艺术语言必 定是产生于灵感的后期。这样程度的认识 ,是难能可贵的。
• 4.第三段讲在结构上如何布置文辞及意与 辞的主从关系 • 其中要点有三:⑴ 尽量使构思中的意象 能够用文辞充分地表现出来; • ⑵ 写作中出现或顺利,或艰涩的情况, 要靠虚静的心态去促使文思流利; • ⑶ 在意与辞的关系上,以意为主。
• 三、文体论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 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 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 共论述文体八种,诗赋外,多是应用文字。 • 提出文体的主张,主要是根据当时现实中一些公 文的写作存在一些问题。象铭诔两体,自汉以来 ,对传主的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所以提出“实” 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所以不能逞以 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
• •
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四声八病。 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 • 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 • 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 及。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 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 后世有影响。 • 此外,《文赋》作为美文,是后世重要 的蒙学读物,许多选本均予以选录。
• “诗赋欲丽”:此前人们对诗赋作为一个 独立的门类的认识还是不明确,如将《诗 》列为经,对楚辞,汉人除司马迁外,正 统文人对其艳丽的辞采和运用神话传说持 否定态度,对乐府也难入主流作家视野; 对赋虽认识到它不同于经史子部,但还是 被视为小道,甚至其文学辞采也被目为“ 竞侈宏丽”而受到指责。所以虽自汉代以 来文学创作日益表现出美词丽句的倾向, 但在理论上是相对滞后的。在此,曹丕的 “诗赋欲丽”就有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