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生产者选择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选择理论

20
5.生产的三个阶段
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 增长趋缓 最大不变 绝对下降的过程。
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
边际产量变动三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
Q
G B
TP

总产量增加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 总产量开始减少

OB
四、最优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1、等成本线
(1)概念: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生产者的 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够买到 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最大组合。 (2)成本方程:
C=wL+rK
由成本方程可得:
其中,w为劳动力的价格,r为资本的价格。
K= _ w L + c r r
32
(3)等成本线的图形


此外,企业的规模如何决定呢? 科斯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管理难度 会增加,对工人的监督会愈发困难,企业内的交易 费用会非线性地增长。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 边际交易费用在递增。当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增长 到和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规模就不再增 大,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这样,科斯就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 企业规模的因素。他把这个发现写进了后来闻名于 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
第四章 生产者选择理论
一、生产者及生产函数 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三、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四、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五、规模经济 六、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七、短期及长期成本分析
1
一 、生产函数
1、生产者
(1)定义:企业或厂商,是在市场经济中为生产和销 售商品而进行决策经营的营利性组织。 (2)生产者的组织形式:
dQ dQ MPL , MPK dL dK
15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表
工人人数(L) 0 总产量(Q) 0 平均产量(AP) - 边际产量(MP) -
1 2 3 4 5 6 7 8 9 10
3 12 36 56 70 78 84 84 81 75
3 6 12 14 14 13 12 10.5 9 7.5
K B
K4 K3 K2 K1
0 L1 L2 L3 L4
A
是 一 个 生 产 的 经 济 区 域 。
L
线本量 (的等 边于 )际 0 。产的 由量点 这等构 两于成 条 0 一 线的条 包点线 围也( 的构 区成) 域一; 就条资 OA
在 每 一 条 等 产 量 线 上 , 劳 动 的 边 际 产
31
K
C1
r
C2 r
. .
0
A
B
C=wL + rK
L
C2 w
C1
w
33
.等成本线的移动与预算线的移动相似
2、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1)图解法 K
(2)公式法 在R点有 在S点有 MPL / w > MPK / r MPL / w < MPK / r
因此
RTSLK= MPL / MPK
27
(3)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 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 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 联系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L对K的不断替代, 投入组合中,L的数量上升,因此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逐渐下降的。(生产的第二阶段,理性的生产者选 择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而资本的边际产量是逐 渐上升的。
3 9 24 20 14 8 6 0 -3 -6
16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Q
84 70 36 C
E D
Q=f(L,K0)
0 MP,AP 24 14
0
3 5 B A
8
L
AP
3 5 8 L
17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劳动投入量 劳动的总产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的边际产量
L TPL APL MPL
A E

F

AP
O
L2
L3
MP
L
21
小结
(1)I:劳动投入从0变到L2,MP>AP阶段增加投入, 可以提高AP,所以,在该阶段,生产未达到最高效 率,不应停止在这一阶段; (2)Ⅱ:劳动投入从L2变到 L3, AP>MP≥0阶段。 效率应当也必然是在这一阶段中出现;(合理阶段) (3)Ⅲ:劳动投入大于L3, AP>MP,且MP<0。由 于减少投入,MP可以上升,从而TP增加;所以肯定 是生产缺乏效率的。
是企业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
特别提示:
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不是时间概念
12
二、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短期生产理论
(1)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 至少有一种 生产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在 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可分为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 投入。 (2)短期生产理论——就是研究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 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这种 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多少最为合适。
(1)等产量线的含义: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 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2)等产量曲线(类似无差异曲线)
K
K5 K1 K4 K2 K3
R E A B
L1
D
Q3=150
C
L5
0
L2 L3 L4
Q2=100 Q1=50 L
24
K
3K 2K 1K
80 70 50 1L
120 100 70 2L
26
3、边际技术替代率
(1)涵义: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生 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2)计算公式:(加负号是为了使RTS为正值,便于比较)
RTSLK K 2 K1 K L2 L1 L
由于
或 RTSLK= - dK/dL
L MP L K MP K
这在新古典经济学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在那 里,企业是市场中的最小单位,企业的生产 过程被看作是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 最大化的“黑匣子”。 科斯想,如果将一个产品从上一道工序转移 到下一道工序视为一次交易,在企业内转移 和通过市场转移只不过是交易形式的不同。 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来说,究竟采取哪 种方式,取决于哪种方式费用较低。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图示
K
K1
A
C B D E Q1 Q2 L
K2 K3 K4
0 L4
L1
L2
L3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29
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边际技术替代率(绝对值)=
P
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RTSLk=MPL/MP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K1 K2 K3 K4
O
a
边际技术替 代率递减 b c d

•科斯,1910年12月29 日生,1991年获诺贝尔 经济学奖。


亚当· 斯密曾经描述过一个生产别针的工场,在这个 工场中有十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一个工人来做。 问题是,如果市场非常有效,每道工序的工人也可 以独立生产,然后再到市场中将半成品卖给生产下 一道工序的工人。但是为什么这些工人不这样做呢? 为什么非要结合成一个企业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科斯刚二十多岁,他就对这 样的问题产生了疑惑:既然市场是人们在生产活动 中进行合作的最有效的形式,为什么还会有企业存 在?在企业中进行分工合作的人,为什么不能通过 市场交易来实现这样的合作?
0 1 2 3
4 5 6
0 3 8 12
15 17 17
0 3 4 4
3 3 4 2 3 5 5 26 2 2 7 5 18
3 5 4 3 2 0
7 8
16 13
-1 -3
18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关系 G Q B TP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 MP=0, TP最大 A MP<0, TP↓ E F AP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 素,在总产量达到最 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与横轴相交
产量不变,一种要素不断增加
,每一单位这种要素所能代替 的另一要素的数量递减。
L1 L2
L3
L4 L
由a点按顺序移动到b、c和d点的过程中,劳动投入等量的
由L1增加到L2、L3和L4。即:L2-L1=L3-L2=L4-L3,相应的 30 资本投入的减少量为K1K2>K2K3>K3K4。
4、生产的经济区域
④ 企业家才能(E)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 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9
投入要素
产 出
资本 劳动 土地 企业家才能

产品
劳务
生产就是将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活动。
10
(2)生产函数
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 的投入与商品和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关系。 Q=f(L,K,……,N) 或 Q=f(X1,X2,… …,Xn)




科斯发现,市场中的交易其实是要耗费大量成本的。 从搜寻交易对象,讨价还价,订立契约,监督契约 执行,维护交易秩序,解决交易纠纷以及对违约加 以惩罚,等等。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内的交易要简单得多:工人之 间的固定分工节约了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经理对 工人的指挥代替了讨价还价,工人和其它生产要素 所有者企业之间的长期合同减少了在市场中多次 反复地订立契约的麻烦,因而人们很自然地要选择 企业的形式。 也可以说,企业的存在节约了交易费用。
O
L1 L2
L3
MP
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