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大兰天风谈反驳
1、反驳
关键词:反驳
反驳至始至终都贯穿于比赛之中,从反方的立论直到正
方的总结,基本上都是从辩驳对方观点开始的,在这里,我只讲讲被称为“反驳”的这个专门环节。
从辩论赛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辩论赛除开自由辩论
以外,全都是陈词的部分。
在这种赛制之下,二辩和三辩的陈词多半都是有驳有立,反驳这个因素既没有固定的环节,也没有固定的辩手来进行操作。
宏观层面的反驳主要针对对方的理论前提、理论背景、定义、逻辑、标准等,而微观层面的反驳则针对对方的具体论点、论据、遣词用句等。
相较而言,大陆的队伍主要还是偏向于立,很多时候都只是把对方的问题点到为止,然后就开始“下面我将更深入地阐述我方观点”;而海
外的队伍则习惯于在某个问题上穷根问底,比较有名的战例就是“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场xx年国辩的决赛,马来亚大
学全场始终围绕“万”字展开攻势,最终迫使武汉大学俯首称臣。
从比赛的进程上来回顾,这两种作战方式仅仅是代表两
种不同的操作路线,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是大陆队伍这种重立轻辩的风格,使得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程度都大受影响。
并且随着海外队伍实力的逐渐强盛,仅凭理论上的“立”所修建的“连环碉堡式”的压迫式防御,大陆的队伍已经很难在比赛中获得明显的优势。
无论是赛制还是参赛队伍,都有求
变求新的要求,于是在99年国辩的时候,整体的赛制出现很
大的改变,辩的部分被大大加强,并且出现专门的反驳环节,由自由人来负责。
可惜的是时间太短,两次反驳时间总计只有
1分30秒,不管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很难取得理想中的
效果,因此在当年的比赛之中,并没有什么经典的反驳稿出现。
xx年全辩之时,改革的步伐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
反
驳是个有辩有论的环节,应该说还是很有存在必要的,而在当年的全辩之中,居然取消掉反驳的环节,立论之后直接就是两轮攻辩,这等于说双方在理论层面上还没进行探讨和作战,就马上在具体事例中开打。
不管怎么说,在这两年的改革尝试中,辩与论的平衡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各个环节的专属性色彩也开始加重,新的比赛模式和操作方法,都正在酝酿之中,无非只是个出现时间早晚的问题。
终于在xx年国辩的时候,尽管赛制重又回归到99年之前的状况,但是大家对于比赛环节的理解和操作,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
辩与论、攻与守在各个环节中,都有非常清晰的展现,其中比较经典的比赛,当属武汉大学参加的半决赛和决赛这两场比赛。
在二辩和三辩这两个陈词环节中,至少在其中一个环节中进行纯粹的反驳,并且明显加快进攻节奏,陈词中理论的部分被大大削弱,代之以无尽的事例和战场,半决赛中袁丁师兄对于成败与英雄关系的反驳,决赛中余磊师兄经典的
15秒×12段,都是非常精彩非常有影响力的反驳稿。
再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到金秋赛场上,尽管每一年组织方都会对赛制进行某些改动,但是从来没有取消过反驳这个环节,由此也就诞生出许多经典的反驳稿。
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xx
年金秋半决赛时,李小宇荡气回肠气吞斗牛的反驳,如今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