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1、攻辩
关键词:攻辩
有句形容辩论的话,叫作“智慧的碰撞,言辞的交锋”,其实这句话还是比较偏向于辩的部分,因为坐而论道用不着这么激烈的方式。
前面两篇讲的都是陈词环节,论的部分可能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环节的规则所限定的,而当我们把某些环节设置成由辩的部分占主导地位时,这样的环节我称之为交锋环节或者近战环节。
抽象而言,就是在某个环节之中,由双方辩手交替进行发言,主要凭借事例、类比和短平快的逻辑攻势,展开证明本方的观点,或者攻打对方的理论薄弱处。
如果场上的辩手都可以说话,这个环节就叫自由辩论交
锋环节,如果是指定其中几个辩手发言,这就是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
在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中,如果在发言中限定问答方,这个环节就叫作攻辩;如果对双方发言的辩手不做
问答的限定,这个环节就叫作对辩。
在攻辩或者对辩结束之后,也就是在自由辩论之前,可能会设置短暂的陈词环节,对之前的交锋状况进行小结。
在目前已有的赛制当中,攻辩和对辩往往不会同时选用,而攻辩的选用概率又比对辩大出许多。
这是因为在对辩中由于不限制问答方,所以双方很可能会各自为阵,就算是靠自身的素质去临场反应交战,也不太容易能够擦出火花来,而且每轮发言都可能要既答又问,这对使得整体时间和每轮时间的设置会变得很难。
相比之下,攻辩规定出提问方和回答方,整个环
节因此而显得清晰,双方在确定的任务之下,更容易制定战略路线,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提升比赛的观赏性。
从国辩和全辩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辩仅在99年国辩中
出场过,而攻辩在99年国辩中出现之后,已经成为比赛环节
的标准配置。
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赛制,就包括立论、反驳、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这五个基本元素,而攻辩作为交锋环节的开始,全部战场发动的起跑线,其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用“兵家必争之地”来形容。
大赛中比较经典的攻辩,有武汉大学在xx年全辩决赛中,以无穷的数据将电子
科技大学淹没,以及xx年国辩决赛中双方纠缠不清的喉糖问题。
而在金秋之中,除去xx年之外,攻辩环节从来就没有
缺席过。
好的攻辩思路和攻辩手在武大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无数次的较量和尝试,攻辩的攻防理念已经渐渐到达颠峰,问题设计和操作手法也基本上被开发殆尽,以至于大家都开始有点重问题操作而轻题材发掘的趋向。
xx年金秋半决赛上,计
科的攻辩题材选取可谓是登峰造极,以举证义务倒置这个法律问题,将法院直接逼入绝境,却没料到刘智连的防御技巧和装无辜的演技更加超凡脱俗,把王莸氖奔渚驼庋不明不白地耗光。
这大概也意味着,辩论赛需要有新的环节元素加入,因为操作毕竟是以对辩论原理的思考为前提的,新的环节必须要以理念来打开空间,不然也就没有什么操作余地可言。
目前武大的操作之风日盛,说不定也就是因为赛制环节陈旧,在理论上的创新空间几乎没有,才使得大家终究只能以操作来见真章。
攻辩的时间设置要遵循特定的规律,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比为1:2,总时间为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