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2021年最新武大兰天风谈攻辩

精编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1
1、攻辩
关键词攻辩
有句形容辩论的话,叫作“智慧的碰撞,言辞的交锋”,其实这句话还是比较
偏向于辩的部分,因为坐而论道用不着这么激烈的方式。前面两篇讲的都是陈词
环节,论的部分可能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环节的规则所限定的,而当我们把某
些环节设置成由辩的部分占主导地位时,这样的环节我称之为交锋环节或者近战
环节。抽象而言,就是在某个环节之中,由双方辩手交替进行发言,主要凭借事
例、类比和短平快的逻辑攻势,展开证明本方的观点,或者攻打对方的理论薄弱
处。

如果场上的辩手都可以说话,这个环节就叫自由辩论交锋环节,如果是指定
其中几个辩手发言,这就是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节。在自由辩论之前的交锋环
节中,如果在发言中限定问答方,这个环节就叫作攻辩;如果对双方发言的辩手不
做问答的限定,这个环节就叫作对辩。在攻辩或者对辩结束之后,也就是在自由
辩论之前,可能会设置短暂的陈词环节,对之前的交锋状况进行小结。

在目前已有的赛制当中,攻辩和对辩往往不会同时选用,而攻辩的选用概率
又比对辩大出许多。这是因为在对辩中由于不限制问答方,所以双方很可能会各
自为阵,就算是靠自身的素质去临场反应交战,也不太容易能够擦出火花来,而
且每轮发言都可能要既答又问,这对使得整体时间和每轮时间的设置会变得很难。
相比之下,攻辩规定出提问方和回答方,整个环节因此而显得清晰,双方在确定
的任务之下,更容易制定战略路线,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提升比赛的观性。

从国辩和全辩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辩仅在99年国辩中出场过,而攻辩在99
年国辩中出现之后,已经成为比赛环节的标准配置。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赛制,
就包括立论、反驳、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这五个基本元素,而攻辩作为交
锋环节的开始,全部战场发动的起跑线,其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用
“兵家必争之地”来形容。大赛中比较经典的攻辩,有武汉大学在xx年全辩决赛
中,以无穷的数据将电子科技大学淹没,以及xx年国辩决赛中双方纠缠不清的喉
糖问题。

而在金秋之中,除去xx年之外,攻辩环节从来就没有缺席过。好的攻辩思路
和攻辩手在武大可谓是层出不穷,通过无数次的较量和尝试,攻辩的攻防理念已
经渐渐到达颠峰,问题设计和操作手法也基本上被开发殆尽,以至于大家都开始
有点重问题操作而轻题材发掘的趋向。xx年金秋半决赛上,计科的攻辩题材选取
可谓是登峰造极,以举证义务倒置这个法律问题,将法院直接逼入绝境,却没料
到刘智连的防御技巧和装无辜的演技更加超凡脱俗,把王炤的时间就这样不明不
白地耗光。这大概也意味着,辩论赛需要有新的环节元素加入,因为操作毕竟是
以对辩论原理的思考为前提的,新的环节必须要以理念来打开空间,不然也就没
有什么操作余地可言。目前武大的操作之风日盛,说不定也就是因为赛制环节陈
旧,在理论上的创新空间几乎没有,才使得大家终究只能以操作来见真章。
精编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2
攻辩的时间设置要遵循特定的规律,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比
为12,总时间为提问方和回答方的每次发言时间上限加和的四倍。后者其实很好
理解,这就规定提问方应该最多以四个问题来完成自己的目的,似乎也有点起承
转合四步的意思,往往就是首先抛出问题,然后追问对方,随后逼迫对方进入死
角,最后小结说明问题的意义所在。但是前者这个12,我就不太明白原因何在,
可能是因为在99年国辩的时候是13,结果回答方在半分钟之内可以把提问方给
彻底玩死,说明这个比例不太合适,而11又形同于对辩,于是乎大概就是在这样
的背景之下,搞出个12的比例出来。

很凑巧的是,现在还参与辩论事务的辩论界前辈,特别是信管和法院这两个
对操作发展影响最大的队伍之中,包括易仁涛师兄、刘翔师兄、杨帆师兄等等,
基本上都是作战型辩手出身,而且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很融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
攻辩理念和操作手法,很多都是当年他们开发出来的。最成熟的攻辩套路,就是
通过数据来砸死人,比如说靠政府靠人民之类的题目,以数据说明政府的工作效
能难以满足当前的形势需求,或者以数据证明问题主要出在民众这边。至于别的
操作平台,事例比类比好,类比又比逻辑好,然而话又说回来,数据也是以事情
本身为依托,事情的背后必然又隐藏有规律,规律往往能够转换成逻辑,所以用
什么操作平台并不是最关键的,选取的平台本身和操作水平才是决定性因素。同
样的辩题和立场,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去找资料,但是有的队伍就是能找到更
震撼的事例和数据,并且还不显得很生僻很冷门,这样的选材自然就有杀伤力。
有的队伍找出来的东西是个人都知道,不但没有现场煽动力,对方也很容易防守,
这样就没什么搞头可言。

有好的选材,再就得要看操作的水平。同样的选材,有的辩手讲来讲去讲不
清楚,而好的辩手往往就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操作水平的高下之分。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这个原则,就是坚决围绕自己的问题前进,这要求在问题
的设计上要有功夫,不但要收窄回答范围,而且要用言辞让对方觉得,他要是敢
绕弯子或者迂回,全场观众都会嘘他。只有保证每个问题都是这样,才能彻底实
现自己的攻辩目标。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对手在2秒或者3秒钟的回答时间内,
能把属于你的攻辩变成他的攻辩,让大家觉得你的问题就是为他的回答而设计的。
好的问题能够迫使对方对你亦步亦趋,即使在语言上还能有些拐弯抹角,但是观
众都很容易总结出这些回答中的涵义,于是你就可以很自然地推进或者归谬,这
样的攻辩就可以让人相当满意。

设计思路明确的攻辩,绝对不要理对方犯的其余错误,必须要坚持这个观点
一个攻辩环节只解决一个问题。对方很可能会在回答中出现别的错误,这个时候
可以点出来,但是要马上回到自己的攻辩上面来。可能很多人会说,也许这个错
误很关键,抓这个错误可能会更有意义,我的观点是,除非你自己是队中的领袖,
除非你的队伍整体实力很高,和你配合得很有默契感,不然就不要左倾冒险主义。
本来你第一个问题还没谈完,现在又要开一个新的问题,到最后肯定是两个问题
都不能谈透。并且,随着辩论理念的发展,就算你全场抓住对方的致命错误猛烈
攻击,也不见得就能赢下比赛,要以突出本方的正确性为优先战略,打击对方的
错误也只是来加深大家对本方观点的肯定,不然你就算能说明对方是错的,说不
定对方反过来能证明你错得更厉害,比赛打到最后就变成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
精编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3
已经偏离辩论赛设置的意义。
有些攻辩是没有明确目标和思路的,我常常做这样的攻辩,这不能说明我对
双方观点的理解都很透彻,只能证明我的攻辩设计手法有限,很多问题都设计不
出来效果,干脆就随着自己的性子,讲到哪里就算是哪里。反正我认为,就算问
不出效果来,还可以在答攻辩上面出彩,毕竟打辩论是个讲实力的事情,以我的
操作实力和语言表述而言,我在辩论上采取的战略就是主动防守,没想过在攻辩
上能打倒谁,争取也不要被别人打倒就好。

时间xx年
对阵文院vs信管
题目节约型社会,消费节约更重要/节约型社会,生产节约更重要
贺捷肯定会很郁闷,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最强悍的几支队伍,包括信管、
法院和历史,全部都在金秋中撞上文院。像这种级别的对撞,至少也该放在半决
赛来进行,而文院的这三场比赛,都是在八强或八强之前就上演的。这场文院与
信管的强强对话,发生在xx年金秋的八强赛中,从阵容的对位上来看,文院并不
逊色于信管——徐冶琼是4级中朗诵效果最好的一辩,二辩位上的贾子年师兄,
三辩位上的陈杰,四辩位上的贺捷,实力之强自然无须赘言。信管这边,由队长
徐晏把守一辩位置,二四辩位照例还是李小宇和刘宇凡这对王牌组合,三辩位上
则是操作纪律极为严格的陈思思。以我看来,这场比赛最大的看点,并不在于谁
能够晋级——以天赋和自然来准备比赛的文院,以纪律和操作来统率全队的信管,
在各自的领域都已达到颠峰,这场比赛表面看上去是贾子年师兄和李小宇,贺捷
与刘宇凡之间的强者对话,背后则是他们所代表的两种理念和风格的对抗。天马
行空自由自在的文院,起承转合严格执行的信管,无论是哪支队伍获胜,都将会
大大影响整个武大辩坛的发展进程。

这个辩题其实是不公平的,文院所在的正方明显吃亏。现实背景方面,从中
央政府到学界声音,都认为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生产领域;微观操作层
面,能支持正方的事例和数据非常难找,而反方的情况则几乎可以用“乱花渐欲
迷人眼”来形容。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问题推给人民
群众,就算真的是大家在生活中的浪费更为严重,政府也不会明着说出来。对于
文院来说,怨天尤人显然也没什么用,更多的练习和探讨才是取胜之道,当时校
内在辩论上有点力量的队伍,基本上都站在文院这边,充分保证文院的练习赛场
次。反观信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找不到陪练的队伍,因此从准备情况
上看,两队的状态应该说大致相当。

比赛开始之后,也就是论的部分中,双方都没占到什么优势,这倒不是说因
为是针尖对麦芒,双方互相克制得很厉害,恰恰相反,两边发挥得都有问题。立
论部分,对于这么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辩题,一上来最好不要搞任何花活,直接切
入主题有事说事,结果徐冶琼居然用一句谁都没听懂的古文来作开场白,这个选
择很值得商榷。而且对于这种类型的辩题,用不着什么朗诵的技巧,越洗练越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