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研究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指导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
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文章在分析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营造阅读氛围、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开展多元评价等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指导策略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很重要的形式,它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懂得如何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对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永新教授在其《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曾提到:“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课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自觉地、正常地进行课外阅读,于是,老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伏尔泰曾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
”对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
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根本保证。
一、课外阅读指导的现状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存在很多误区。
(一)对课外阅读认识的偏颇新课程推行多年,课外阅读在许多小学还是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即便有“动”的,也是星星点点、零敲碎打者居多;既无区域推进的“深谋”,也无系统安排的“远虑”。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师把课外阅读视为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认为课外阅读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是可今天读也可明天读,可此生读也可彼生读的自由选择。
如果这种失之偏颇的观念不彻底破除,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不牢固确立,再好的指导方略也是难以有效实施的。
在一次对课外阅读价值认识的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很有价值;90.8%的老师也认为课外阅读很有价值。
此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老师都认为课外阅读是相当有价值的。
但是,只有23%的小学生经常阅读课外书籍,而老师中也只有30%的人对自己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要求,在此可以看到,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课外阅读的价值虽众所周知,但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却受到无辜的“冷落”,期待点燃智慧火花之门的孩子竟与“读书之乐”无缘。
(二)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淡化不少教师习惯地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那是分内事,是“务正业”;学生一旦看起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
于是,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比较淡化,读什么样的书不去过问,该怎么读不去指导,课外阅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境况,学生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
在一次调查中表明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不浓,许多小学生更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课外阅读的。
42%的小学生每天看电视超过一小时,26%的小学生每天看电视超过半小时,如果让他们在电视与课外书籍之间选择,他们大多数会选择前者。
但是如果让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学的能力。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
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然而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
小学生家中的课外书籍漫画类占了31%,科普类占32%,文学类占37%,藏书有100册的小学生只有6%,而63%的家长帮孩子买书主要选择课业练习类的书。
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匮乏,无疑是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对课外阅读评价的缺失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学校在几年前就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而窄”,开设“自由阅读”课,并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背诵作为考查内容。
对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都有一定的意识,但由于种种因素,多数的课外阅读往往只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评价、检查,缺乏对应的激励监控机制。
这必将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绝不能撒手不管,也要进行多元的评价。
(四)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放任学生有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阅读自由,但这种自由不等同于阅读“自由化”。
绝对的自由会削弱阅读的作用,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
当前许多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尚待确立。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建立一个课堂内外相互结合的新语文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把“小课堂”和“大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确立这一点,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导致学生有时间就随便翻两页,没时间就丢在一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再者由于小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教师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计划、多方面的通盘考虑以及持续长久的耐性,课外阅读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更不可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了。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树立起大阅读教学观,阅读目标中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交融。
依据新课程这一理念,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施以有效的指导。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寻求乐趣也是孩子们的天性。
所以,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他们才会自主地开展课外阅读,并乐在其中。
1、树立榜样促阅读首先榜样的作用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轶事,并利用课余时间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传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
平时,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阅读收获,并特别表扬个别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努力得到承认,他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做事的积极性。
对于行为控制意识还不稳定的小学生来说,必须时常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2、课内延伸引阅读我们既要在课外读物上培养热情,又要在课内阅读中延伸热情。
根据讲读课文的内容去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比如,学了《三顾茅庐》,引领孩子们去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了解三国英雄人物的独特个性,领略恢弘的古代战争场面;学了《七律长征》,指领孩子们去感知《长征的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学习革命前辈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
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
(二)正确引导,掌握阅读方法1、正确选择阅读书目在阅读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选择读物。
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
教师除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难易适中,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具体讲小学生可以选择的读物有以下几类:①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如《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西游记》、《三国演义》等;②名人传记,如《孔子传》、《岳飞传》、《海伦·凯勒自传》等;③科普类的书,如《海洋探秘》、《可爱的动物》、《绿色星球》、《恐龙的灭绝之谜》、《南北极的100 个不可思议》、《昆虫记》等。
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从中可以学到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帮助他们插上幻想的翅膀, 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
这些都是最好的“无声老师”,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
2、正确选择阅读时机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时机。
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利用时间,要指导他们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
不同的读物、不同文体的文章,他们的阅读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
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四种阅读方法:整体读、朗读、诵读、浏览读、跳读。
如果是为学习的,就要精读、细读,重要的文章第一遍通读,第二、三遍再细读细思;而为获取信息的,可以浏览读,像报刊的新闻则可以跳着读等。
这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学用结合,培养阅读习惯语文教师本身要真正理解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塑造新世纪新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些是保证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关键。
为此老师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1.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结合语文教学,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读书报小组”、“故事朗读小组”、“演讲小组”、“编报小组”、“广播小组”。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阅读课规定学生一定要读课外书,课外书由学生从家里带来,可以是故事书,也可以是科普书,或者是历史读物。
前提是内容健康的、有益的书籍。
3.定期开展“故事会”、“朗诵会”。
每学期,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定期开展活动。
这样,既有机会让学生把课外书中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大家听,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口才,真是一举两得。
4.定期编制手抄报。
学生读了什么课外书,教师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小抄报,把读过的书籍故事,英雄人物等编在小抄报上向同学们介绍。
5.写读书笔记。
小学生随着年龄增大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对看过的课外书,有很多感悟。
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
或者还能拓展到影视作品,写些对所看的电影的想法。
优秀的习作贴在班级的公布栏。
6.建立文化书架。
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一个充满着文化气息的书架,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书籍征集活动。
一是学生自愿捐献,二是用班会费订阅报纸杂志,三是从学校图书馆借阅。
为确保借阅工作顺利,落实了专人负责,并制定了借阅的规章制度。
为了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还鼓励学生向其他班级进行借阅,允许其他班学生到本班借阅图书,进行流通,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能使他们体会到读课外书的好处,体会到读书的无穷乐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这些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学生在不断地运用着在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如此,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阅读便能慢慢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在学校的活动中,又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赏识为主,进行多元评价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如果缺乏对课外阅读进行切实的指导,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适当的评价手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不能全面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