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课时安排:6课时(第1课时)印度狼孩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

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

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

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

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

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

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

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重庆女人辣,上海男人顾家,●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刻板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第一节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第2课时)一、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理联系以及个体人格不断演进的过程。

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的人格。

始于出生,持续终生。

其中婴幼儿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第3课时)(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1、什么是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

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2、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2)、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的技能等。

3、什么是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

(2)、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4、什么是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

(2)、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控制等。

5、什么是道德品质?(1)、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的道德规范,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包括关心他人、诚实、分享、勇敢等。

6、什么是社会适应?(1)、社会适应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

(2)、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4课时)三、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一)个性的概念与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功能性(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1、个性结构的成分(1)自我调控系统(2)个性倾向性系统(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2、幼儿个性结构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内容与特点(第5课时)1、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儿童的个性——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2、幼儿社会化的内容●——认知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第6课时)3、幼儿社会化的特点●——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幼儿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目标要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悦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更要追求明天的我,不断实现自我完善。

2.能力:学会认识自我的途径与方法,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能够妥善处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提高有计划、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能力。

3.知识:了解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意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懂得完善自我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完善自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如何认识自我。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活动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活动一:小调查你对自己满意不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A.容貌B.风度C.气质D.学识E.身材F.举手老师统计对自己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人数。

教师: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对自己有着种种不满意,为此,心中总不免会有些惆怅,埋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娇好的容貌、翩翩的风度、渊博的学识。

但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的任何事物往往都存在不足,即使自己有一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用不着难过,不必苛求自己,其实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关键是怎样看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一、自我意识教师:《伊索寓言》——《老鹰与小鸟》鹰从悬崖上飞下来,把一只羊羔抓走了。

小鸟见了,非常羡慕,也想学老鹰的样子,便猛扑到公羊的背上,但脚却被羊毛缠住,怎么也飞不起来。

后来,牧人见了,便跑上去把它捉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送给孩子们。

小鸟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骆驼与羊》骆驼高,羊矮,骆驼说长的高好,羊说长的矮好,于是他人边走边讨论如何一比高下,不到几步,有一个院子围墙很高,骆驼一伸脖子就能吃到院里伸出的树枝,骆驼神气的说:“你看,我说的对吧,长的高好。

”羊不肯认输,他们又走了几步,围墙上有个又矮又窄的门,羊大模大样走进去吃草,并对骆驼说:“谁说长的高好,你能钻进门里来吃草吗?”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生:都对,因为骆驼确实长的高,羊确实长的矮。

师:那同学们觉得他们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呢?生:他们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生:羊和骆驼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

师归纳:同学们答的都很正确,古语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各有优缺点,羊和骆驼虽然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但他们并没有辩证的来看待自身的短处和他人的优点,人们常用“自以为是”来形容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如果不自量力,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长处进行竞争,不仅没有好处,还会招致不幸,沦为笑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知之明,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正是“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但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自我认识与评价中容易出现偏差,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没有做到正确的定位自己和他人。

那同学们怎样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并吸收他人优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悦纳自己,欣赏他人。

培养我们的自我意识。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

总之,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直觉和主观评价,比如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性格?我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有什么价值?我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二)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婴儿期——婴儿期指从出生到满3岁以前的一段时期。

是小儿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只会吃手和吃奶。

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如婴儿热衷于扔玩具,让成人拾起,再扔,再拾,反反复复。

这就说明,他把自己视为活动主体,并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显示主体自我得到明确的发展。

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期具有了人类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表现为客体自我意识的出现,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两岁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这表明婴儿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自我认知。

三岁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幼儿期——幼儿期:3岁至6岁,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又称为学前期。

这一期间属于儿童人生发展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其年龄主要是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

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

发展特点:逆反期幼儿的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意志,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他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

逆反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于:要参与成人的生活活动,自以为别人能干的事自己也能干,并大胆付诸实际行动;自以为能干的或自己要做的事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态,自己重做;常常逆着父母的意愿,说“不”,并按自己的愿望说“我自己做”;喜欢听“你真棒”等表扬。

童年期——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岁~12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意识的特点是:模糊、不大自觉、被动。

如果你问他: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许多小学生回答不上来,说没想过。

即便是回答,也往往是对自己一些外部特点的描述“我是一个爱画画的人”“我是一个守纪律的人”“我是一个听话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