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
3/16/2017
我国学者刘金花(1993)通过“点红实验”把婴儿从 自我认识出现所经历的阶段做了划分:
• 1.戏物阶段(9-10个月):把镜子当玩具; • 2.与镜像伙伴游戏阶段(12-14个月):对镜中的 映像关注,当作伙伴微笑、寻找; • 3.相倚性研究阶段(18个月):注意镜子里外物体 的对应关系; • 4.自我认知出现阶段(21个月):借助镜子立即摸 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自我认知出现质的飞跃。
1、抗拒诱惑
• 抗拒诱惑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能够得 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它表现为在有人或 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 止的愿望和行动。
– 4岁以前的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与惩罚成正相 关,4岁以后则与说理关系密切。
3/16/2017
2、延迟满足
•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
3/16/2017
自我概念的建立
•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是一个用来 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术语。
3/16/2017
•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 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3/16/2017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典型表现
• :
–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 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 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 2岁前的儿童倾向于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 不会用代词“我”。 – 儿童在2~3岁的时候,掌握代名词“我”,是 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3/16/2017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 符的行为的过程。 • 吴重光等人(1987)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 女性的人格特征 男性:意志坚强刚毅、心胸宽广、直爽开朗大 方、不拘小节、果断 女性:温柔、细心、有依赖性、软弱、脆弱、 善良
3/16/2017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3/16/2017
图:幼儿对玩具 等物品的占有感 常会引发一些冲 突,但这也是孩 子自我概念发展 的结果。
3/16/2017
(二)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P32
• 1.从简单到分化,从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 可参照的自我特点向不可观察的、抽象的、参照 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转化; • 2.自我概念的发展呈现一种曲线起伏的变化,并 非逐渐上升。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有一个起伏的过 程; • 3.儿童的自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其复杂性随着 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 4.自我功能上,社会适应性逐渐增高,区分内部 自我与外部自我的能力增强,存在着性别的差异。
认知论和性别图示 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 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3/16/2017
儿童获得性别角色 的态度和行为是观 察学习的结果
(三)影响因素
文化差异,价值观 期望 目标,形式,内容 同伴选择及影响 父母的榜样特征
3/16/2017
文化
社会和国家
教育
同伴
家庭
• 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性别老师
3/16/2017
3/16/2017
杜鲁门· 卡波特
3/16/2017
斯 蒂 芬 金
·
3/16/2017
猜猜我是谁?
• 画出你的自画像,并附上一句话 • 不要加入自己的姓名 • 交换猜猜
3/16/2017
动物知道镜子里的图像是它自己吗?
3/16/2017
小孩知道镜子里的小孩是他自己吗?
点红实验
3/16/2017
社会认知的内涵
• 对自身的认知 • 对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知
3/16/2017
学前儿童性别认知
性别 性别,就是我们通常 称谓的“男性”或“女性”。 这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 群体的基本界定。 性别角色(性别概念) 性 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 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 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给我吃一口嘛· · · ·
嘻嘻,终于迟到了大雪 糕· · ·
3/16/2017
棉花糖实验
3/16/2017
•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
制,即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制约作用。 • 幼儿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坚 持性等方面。 • 幼儿自制的两种表现即抗拒诱惑与延迟满足。
3/16/2017
学前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 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爸爸、妈妈、 老师等)及其之间关系(如父子关系、师 生关系、朋友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 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理解和推断(幼 儿生病了,父母会很着急,因为父母都很 爱自己的孩子),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 态(高兴、害怕、伤心等)、行为动机和 意向(如希望得到表扬、避免受到批评等) 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你耍赖!
3/16/2017
• 评价外部行为
能喝下朋友一起 玩耍
我爱护小动物
我 们 彼 此 帮 助
3/16/2017
我 很 听 妈 妈 话
二、学前儿童自我情感体验
3/16/2017
二、学前儿童自我情感体验
•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 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 关系。
– 如“我很棒。” “我很厉害的,你看我都能搬起这个 大石头呢。”
3/16/2017
成人评价孩子有方法
• 批评孩子的方法 • 表扬孩子有窍门
3/16/2017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3/16/2017
• 增加交往活动
3/16/2017
游戏要按要求进行
• 讲明行为规则
聆听规则
我错了!· · · · · ·
指对人的性别不 因为其外表(如发 型、衣着)和活动 的改变而改变的认 识。
发展阶段
指儿童对自 己和他人的 性别的正确 标定
指儿童对人 一生性别保 持不变的认 识
理论
性别恒常性 性别稳定性
性别同一性
3/16/2017
儿童性别概念发展的顺序
步 骤
性别认同
年龄(岁)
1.5 -2
测验问题
你是个男孩还是个女 孩 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 是当爸爸 如果一个男孩穿上女 孩的衣服,他会是一 个女孩吗
3/16/2017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 社会认知的概念内涵 • 相关理论简述 • 社会认知的内容 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3/16/2017
• 婴儿从出生开始便与这个世界开始接触, 并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在于周围世界的 互动中,开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 儿童通过与他人交往、观察理解他人的行 为,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婴幼儿已形 成的社会认知又影响着婴幼儿的自我意识 和社会交往,是其社会性发展的核心部分。
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3/16/2017
性别角色
• 社会认定 • 男性和女性 •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 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3/16/2017
态度积极肯定,鼓励幼儿
3/16/2017
提供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要自己学吃饭!
看我多能干
今 天 我 值 日 , 我 要 认 真 打 扫
3/16/2017
丰富儿童的知识积累,培养其能力,促进幼 儿获得成功的经验;
3/16/2017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16/2017
三、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人生三大经典问题
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要到哪儿去?
我是男孩儿还是 女孩儿?
3/16/2017
第 学 二 前 章 儿
童 第 自 一 节 我 意 识 的 发 展
自我意识的概念:
• 自我意识: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 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16/2017
两性的刻板印象
男性
进取性强 不擅长表达感情 喜欢数学与科学 世俗
女性
温柔 爱哭 喜欢艺术和文学 不说脏话
有野心
客观的 有支配欲的
圆滑
宗教的 对自己的外表兴趣
能干的
自信的 逻辑性强的 行动像个领导者 独立的
3/16/2017
注意他人的感受
对安全感有强烈的需求 多话 有清洁的习惯 信赖的
•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3/16/2017
(一)儿童自尊的发展 •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
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
• 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随着儿童身体、 智力、社会技能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的 自尊感也得到发展。
3/16/2017
• 自尊感若得到满足,将会使人感到自信,体验到 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
特点
正确地把自己和 他人认作男性或 女性 理解人一生性别 保持不变 意识到性别不依 赖于外表
性别稳定 性别恒常
3-4
6-7
3/16/2017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差异
科 尔 伯 格
性 别 标 志
性 别 固 定
性 别 一 致 性
1.玩具偏好的差异 2.游戏和玩伴选择的差异 3.抚育性的差异
(一)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
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会对儿童社会化的正常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强化 错误的性别观念,加剧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矛盾,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16/2017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接近 喜爱共同的活动 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