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这两个“而”字,连词,表示假设关 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复习时找找规律, 就会发现,它们的位置很特别,都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把这两个例句牢牢记住,考试时就不难辨别了。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二、一词多类,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 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① 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 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⑤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 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 “其”、“此”、“彼”、“尔”等皆可。一 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 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 所、哉等。

【解析】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目的, ④表修饰,除⑤表原因外,其他都可以换 成“而”,因此都是连词。⑥⑦表凭借的 方法,前者“用、拿”,后者“把”,均 为介词。 【解题指津】除去表原因,解释为 “因为”的“以”之外,凡是能用“而” 替换的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以”与“因”作介词、连词、动词的辨 别 (1)以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②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③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促织》)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 记》)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2)因 · 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 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 · 别》) 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 山》)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 宗十思疏》)

【解析】①②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名词 “河”、代词“之”,它们在句中表凭借, 是介词;③④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动词 “造”、“喜”,在句中理解为连词的 “因为”。 【解题指津】“因”在句中用于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时,“它”是介词; 如果“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是 连词。因为介词常与名词、代词、名词性 短语等构成介宾短语,而连词是不能的。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 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 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 等方面入手。如“乎”: (1)作语气助词:①表疑问或反问,常用在 句末,可译为“吗”“呢”,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表感叹,一般 位于句尾或句中,多为感叹号。可译为 “啊”“呀”等,如“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难》);③位于形容词后,作词尾,如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五、归纳整理,辨析异同 1.“以”作连词、介词的辨别 ①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 留别》)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 辞》) ⑤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⑦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解析】第(3)句“而”表承接,一目了然,第(4) 句就有疑惑,好像也是表承接的连词。承接有时间 上的,有逻辑上的。第(3)句属前一种情况,“闻言” 先发生,接着“怒”这种行为再发生;而“逾庖” 是表示去“宴”的行为方式,所以应是修饰关系。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虚词的“意义”主要指它们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什么词,或该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大部分助词, 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只有极少 数助词在文言中起一些结构上的作用,现 代汉语中不用,没有意义。虚词的“用法” 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达 意上起了什么作用。
2010年高考山东卷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一、牢记典型,辨析易混
近5年高考虚词题的题干设问完全一样:“下列各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虚词的 用法灵活多变,甚至变幻莫测,出题者巧妙地从对比角度
设题,降低了难度,而又切合虚词本身的特点。从这里,
我们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 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 /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 余众悉降
[答案]B [解析]A中两个“之”都为代词,都译为 “居庸关”;B中第一个“为”为介词, 译为“被”;第二个“为”亦为介词,但 译为“给,替”;C中两个“所”字都是 助词,都与前面的“为”相应构成被动句 式;D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都译为 “在”。
辨析清楚,这正是要考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
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
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
脑海中,作为对比的模本。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觉今是而昨非。 【解析】两个“而”字毫无疑问都是 连词,第(1)句表转折关系,第(2)句表面看 · · 是表转折,其实不然,“今是”不一定意 味着“昨非”,两者之间无转折的意思, 应该是并列关系。 (3)汝初闻言而怒。 (4)客逾庖而宴。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四、总结技巧,理性上升 1.词性界定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 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比如“之”有三种 词性: (1)作代词,有第一、第三人称两种。 (2)作助词,一般有六种用法:一是定语的 标志,译为“的”,如“前车不忘,后车之(的) 师”;二是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如“以 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三、同类异形,注重积累 如表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 徒、惟、仅、直、啻。它们可译为:只、只是、 只有、仅仅。 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 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 它们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 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 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 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 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 般根据文意可将它们译为:吗、呢、了、啊、吧。
2010年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专题十一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丹凤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王玮
“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 介词、连词、助词和部分代词等。考纲划定了 18个,其中“而、乃、为、因、以、于、则、 之”等,是历年试卷中常考的。考查这些虚词, 不是要求去死板记忆,而是考查考生结合具体语 境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词多类,如代 词“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二是一 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的“之”,有时可作人 称代词(我、你、他),也可作指示代词(这、 这个、这种),还作助词;三是可以连用,最常 见的是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
4.“者”作代词、助词的辨别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 ·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2)作介词: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 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属”(《赤壁赋》),“以”前有动词“驾”“举”, 后又有“属”,动作具有连贯性。因此,句中的“以” 应为连词。又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 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 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 “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解析】①句的“以”与后面的名词性短 语“沛公言”结合,②句的“以”与后面 的代词“之”结合,分别构成介宾短语, 可见两个“以”都用作介词。③④句的 “以”与后面的动词“啄”、“入”结合, 且处于两个动词的中间,起连接作用,故 为连词。 【解题指津】“以”后面是名词、代词 或名词性短语时,它是介词。如“以”处 在两个动词的中间,这两个动词表示的行 为动作等有时间上解答虚词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课内句 没有把握,甚至连课内句来自何处都不知道,更 谈不上准确分析了。因此,最重要的是要熟记课 内古文名篇名句,认真归纳课内含有规定的虚词 且意义和用法不会产生争议的句子中的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其次是知道课内的,却不知道运用迁 移法灵活解决试卷上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做题 时,运用有关语法知识和文言常识,不断强化这 方面的能力。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 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C
C项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形式上都可以 译为“凭着”。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
3.连词“而”“以”表承接、修饰关系的 辨别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 家》) ②(屈原)投汨罗江以死(《屈原列 传》)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④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解析】①“夺”与“杀”,②“投”与“死” 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③“终日”与“思”,④“欣欣”与“向荣”是 同时发生的行为动作,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 的“而”“以”可译为“地”“着”,也可不译。 【解题指津】“而”用于两个动词的中间, 表示动作行为的先后连接时,它为承接或顺承关 系;如用于时间词、副词、形容词之后,前面的 时间词、副词、形容词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构 成偏正关系时,它为修饰关系。
相关主题